富有傳奇色彩的書箱
毛澤東遺物中有好幾個書箱,大的能裝五六十本書,小的只能裝一二十本書。這些箱子有的上了漆,有的卻只是光板。沒上漆的已舊成黑褐色,扶手開箱的地方都磨得發亮了。1947年3月,中共中央機關撤離棗林溝時,在啾啾的彈雨中,毛澤東惦記著他的幾只大書箱。他托馬漢榮藏到了綏德一道大山溝中的小窖洞裏。
從少年時代開始,書箱伴隨毛澤東走過了漫漫人生路。戎馬倥傯,許多時候,為了加快行軍速度,需要精簡行裝。但什麼都可以丟掉,惟獨不能精簡他的書箱,書箱與他形影不離。
他經過千辛萬苦,從戰火紛飛中保存了大量書箱和珍貴文獻。建國後他仍然保留著一個獨特的習慣:兵馬未到,書箱先行。
那是兩個粗糙笨重的木頭箱子,兩尺高,三尺長,一尺多寬,外面刷了清漆,是出差時專用的。裏頭裝滿了書《辭海》、《詞典》、《楚辭》等每次必帶,其餘則根據毛澤東的吩咐選擇。
對衛士來說,把他的書裝箱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平日居家,毛澤東的書房、臥室、桌子、沙發,到處是書,似乎雜亂無章。但他心中有數,伸手就能拿到自己要看的書籍。如果新來者不懂,把這些書條理化,弄整齊,那就糟了,他一時找不到書,就會著急起來。
毛澤東總要提醒身邊工作人員,打掃衛生時尤其強調:“我的書不許你們動,放在哪里就在哪里。”
外出之前,毛澤東手一揮:“把這些書都帶走。”他的手勢老衛士懂得--毛澤東指的書不但是桌子上的,還包括沙發扶手上、茶几上一些像是隨意扔在那裏的書。裝箱時,衛士得格外小心,不能打亂原來的位置,所以往往要用紙條做些記號。裝好箱,提前兩個小時送到專列上,再搬出來按在家的樣子擺好:丟在沙發扶手或茶几上,或放在床上,一切照舊。毛澤東上得車來,擦把臉便開始看書,他仿佛仍在家裏,仍然能在“老地方”輕易地拿到他的書。
1966年6月18日,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二次回到韶山故鄉,他最主要的行裝仍然是書,共有八個大木箱。
有一次毛澤東又要出巡,由一個新來的衛士裝書箱。這個衛士識字不多,看書較少,所以擺弄兩個書箱格外吃力,特別是看不明白那些線裝書。老衛士不斷提醒,他仍忙得滿頭大汗--他生怕到火車上恢復不了原樣。偏偏毛澤東又吩咐他帶兩本書,那書名卻是他聞所未聞的。他連問兩遍還不明白,又不敢再問,只得悄悄地向老衛士求援,老衛士便又去毛澤東那裏問了第三遍。
毛澤東上了火車,特意找到這位衛士,語重心長地問:“你來的時間不算短,半年多了吧?”“十個月了。”“我的話你還聽得懂嗎?”“能聽懂。”毛澤東耐心地說:“這說明你不是聽不懂話,而是學習少,《聊齋》沒看過,《紅樓夢》沒看過,《三國演義》也沒看過。做一個中國人,這些書不看是不行的。你應該去學習學習呵!”
這位衛士羞愧不已,從此下決心學文化,上了速成中學。毛澤東還送了他四個字:“努力學習”,並認認真真簽上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