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贈劉翰林聯句
1917年夏
翻山渡水之名郡,(毛澤東)
竹杖草履謁學尊。
途見白雲如晶海,(以上蕭瑜)
沾衣晨露浸餓身。(毛澤東)
【注釋】
蕭:指友人蕭瑜。
【譯文】
我們翻山渡水來到這個有名的縣城(毛),我們手持竹杖穿著草鞋去拜見老先生(蕭)。途中所見那團團的白雲如水晶般的大海(蕭)...
【賞析】
這首《七絕》仍然是毛澤東與蕭瑜聯句而成的。此詩生動地記述了他倆年輕時眾多“遊學”故事中的一個故事。
還是讓我們來看一看蕭瑜在《我和毛澤東的一段曲折經曆》一書中對這首詩的敘述吧。
1917年署假,毛澤東和蕭瑜從長沙出發,徒步遊曆了湖南寧鄉、安化、益陽、沅江等地。他們扮著乞丐,分文不帶,采用舊時讀 書人“遊學”的方法,解決旅途中的食、宿等問題。在赴寧鄉的路上,他們饑腸轆轆,得知附近住著一位姓劉的老鄉紳,原是前清的 一位翰林,便決定去拜見他。蕭瑜說:“潤之,劉先生今天就是我們的主人了!……我想最好的辦法是寫首詩給他,用象征的語言表 示我們拜訪他的目的。”毛澤東非常贊同。於是,二人便作了這首聯句詩,前去拜訪劉老先生。七十多歲的劉翰林款待了他們,稱贊他 們的詩寫得好,書法也不錯,並送給他們一個紅包,裏面包著四十枚銅元。二人道謝後即行告辭,以最快的速度來到一個小飯館,飽 餐一頓,花去八個銅元。
此詩正如蕭瑜所說是一首“化緣”的詩。由於二人一介英俊書生,加上詩寫得好,“化緣”成功自不在話下。但詩人也正是通過 這一系列“遊學”對人間的疾苦及老百姓的心聲,作了准確的調查研究,為今後安邦治國打下了最早的基礎。
此詩緊系主題,起始一句,詩人就點明他們已來到一個有名的縣城,經過了翻山越嶺,疲倦與饑餓當然都襲了上來。蕭瑜也遞進一 句,那意思是既然是名縣,我們應拄著竹杖,穿起草鞋去拜見當地有名望的尊長,即劉翰林。接著蕭瑜又化用古典來美譽劉老先生, 通過去見劉先生途中所望見的白雲如晶亮的大海來代指劉先生這樣的大隱士以純潔的白雲為伴,過著高潔的幽居生活,令人仰慕不已。 最後一句,毛澤東直奔“化緣”的題目,說他們二人披星戴月,四方遊學,連衣衫現在都還沾著清晨的露珠,而露珠似乎也漸漸浸入了 饑餓的身軀。那意思是告訴劉老先生,我們又疲累又感到餓了,但“遊學”及遍訪名士的道路還很長,我們還要日夜兼程去一一拜訪 ,以增強見識與學業。這首詩雖是聯句詩,但寫來宛若出自一人手筆,的確是珠聯璧合,自然天成。而且此詩的主題也十分有趣,讀 來猶如親見毛澤東青年時代瀟灑倜儻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