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挽易昌陶
1915年5月
《五古·挽易昌陶》寫於1915年5月。該詩乃易昌陶病逝後,詩人為悼念摯友而作,既表達了對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又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情懷。這首詩歌詩人抄錄在1915年6月25日致湘生的信中,該詩最早發表在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毛澤東早期文稿》。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來。
愁殺芳年友,悲嘆有餘哀。
衡陽雁聲徹,湘濱春溜回。
感物念所歡,躑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淚侵雙題。
采采餘孤景,日落衡雲西。
方期沆養遊,零落匪所思。
永訣從今始,午夜驚鳴雞。
鳴雞一聲唱,汗漫東皋上。
冉冉望君來,握手珠眶漲。
關山蹇驥足,飛飆拂靈帳,
我懷鬱如楚,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茜,願言試長劍。
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
蕩滌誰氏子,安得辭浮賤。
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
琴絕最傷情,朱華春不榮。
後來有千日,誰與共平生?
望靈薦杯酒,慘淡看銘旌。
惆悵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注釋】
五古:五言古詩的簡稱。每句五個字,句數不限,偶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可以換韻,不像五律那樣講究平仄對仗。
易昌陶:名詠畦,湖南衡山人。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與毛澤東同班。1915年3月病死家中。毛澤東在致湘生信中說:“同學易昌陶君病死,君工書善文,與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詩,乞為斧正。”
去去:越去越遠,表示決絕的意思。漢代《別詩》四首(舊作蘇武詩)其三:“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愁殺:愁死了。唐代張說《鄴都引》詩:“試上銅臺歌舞處,惟有秋風愁殺人。”芳年:美好的年華,指少年青春。唐代盧照鄰《長安古意》詩:“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餘哀:很多的哀痛。
衡陽雁聲徹:湖南衡陽有回雁峰,相傳雁不過此峰。雁聲響徹衡陽,比喻思友悲歎的深切。衡陽是易昌陶的家鄉。湘濱:湘江水邊。春溜:即春水。溜,小股水流。回:旋轉。《荀子·制士》:“水深而回”。
躑躅南城隈:躑躅,徘徊不前。南城隈(wēi威),南城牆彎曲處。
涔淚:不斷流下的淚。(落淚不止)江淹《雜體詩》:"芳塵未歇席,岑淚猶在袂".雙題:全額。謝惠連《搗衣詩》:“微芳起兩袖,輕汗染雙題。”
采采餘孤景:采采,豐盛貌,眾多而鮮明。《詩經·蜉蝣》二章:“蜉蝣之翼,采采衣服。”餘,剩下。孤景(yǐng穎),孤影,這裏指作者。“景”通“影”。日落衡雲西:衡雲,衡山上的雲煙。衡山在長沙之南,這裏“衡”指長沙之西屬衡山七十二峰的嶽麓山。(沆漾)猶汪洋,水深廣的樣子。左思《吳都賦》:“澒溶沆漾,莫測其深,莫究其廣。”
方期:正當……日期,正在……時候。沆漾:廣闊無邊的樣子,這裏指水深且廣的樣子。零落匪所思:零落,這裏以草木凋零比喻人的死去。匪所思:沒有想到的事情。匪,同非。
永訣:永別。
汗漫東皋上:汗漫,本義是漫無邊際,這裏指漫步。東皋(gāo高),泛指田野或高地。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冉冉:慢慢,徐徐。
關山蹇(jiǎn簡)驥足:關山,關隘和山頂,指征人所在的邊塞之地。晉徐陵《關山月》:“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蹇,困苦,不順利。屈原《九章·哀郢》:“蹇侘傺而含感。”驥足,千裏馬的腳,比喻俊逸的人才。關隘山川阻礙良馬的奔跑。飛飆:急速的暴風。靈帳:遮靈柩的帳子。
鬱如楚:憂愁又痛苦。放歌:盡情高聲地唱歌。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列嶂:群山。
茜(qiàn欠):深紅色。
島夷:古代指分布在我國東部沿海及附近島嶼的民族。這裏借指日本。北山盡仇怨:北方群山間有仇視我們的國家,這裏指沙皇俄國。
蕩滌:清除。安得:怎能。浮賤:輕賤。
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呂氏春秋·本味》稱,伯牙彈琴,鐘子期聽了,完全懂得伯牙琴曲的意境。鐘子期死,伯牙碎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
朱華:紅花。
銘旌:靈柩前的旗幡。泓(hóng洪):水深的樣子,這裏以“水一泓”比喻深情。[2]
【譯文】
絕別的時間越久想念你就越深,思念你你也不能來了。愁壞了你年輕的朋友,悲傷感歎多麼痛苦。衡陽來的飛燕叫聲清澈,湘江的春水回旋流淌。看到這些景物想起我所喜歡的人,在南城邊來回走動。城邊茂盛的春草好像我們離別之情,流下的眼淚浸濕了前額。只有我一人鮮明的身影,遠望紅日落在衡山積雲的西邊。
正是在汪洋裏遊泳的年華,你死去了是我所沒有想到的。從現在開始永別了,驚動了半夜的公雞。公雞一聲叫,叫聲響遍東邊的高地上。看見你慢慢地走來了,咱們互相握手,熱淚充滿眼眶。
俊逸的人在征途上很不順利,急速的暴風吹拂亡友的帳子。我心裏憂愁又痛苦,依靠群山盡情歌唱。群山長滿青色的茜草,我願意在山下與你交談練習長劍的志願。東海中有日本侵略者,北方山水邊界有又恨又怨的沙皇俄國。清除侵略者依靠誰家的子弟,怎能推辭自己出身低下貧賤而不殺敵報國呢?
鐘子期競過早的死去了,俞伯牙從此也不彈琴了。琴弦斷了是傷感情的,紅花春天都不開了。以後的日子是很長的,我同誰共度一生呢?望著靈柩進獻一杯酒,淒涼地看著靈柩前寫有死者姓名的旗幡。我在失意中用什麼寄托呢?就是那深深的接天的江水。
【背景】
此詩作於1915年5月,當時國際、國內處於特殊背景下。1914年6月28日,奧國皇太子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死,1914年7月28日奧對塞爾維亞宣戰,於是首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5年5月7日,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非法要求,隨即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被稱為國恥日。然而袁世凱面對侵華日軍滅亡中國的威脅時,竟不擇手段地為自己登上“帝位”而大搞陰謀詭計,內憂外患深重,亟須志士仁人奮起救國救民。第一師範的學生易昌陶病逝,毛澤東與其情誼異常深厚,毛澤東既感到失去志同道合的同窗的痛惜,又感到國家命運的艱難,生者責任重大。他悲憤交織,遂寫下了悼念亡友的五言古詩。
【賞析】
這首五言挽詩,意在對亡友易昌陶的悼念並抒發愛國之情。該詩篇幅較長,全詩分為四層:
第一層:“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來。愁殺芳年友,悲歎有餘哀。”表現了無限的悲痛之情。易昌陶是毛澤東在長沙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同班最要好的同學,所以當聽到易昌陶病死家中,毛澤東特別悲痛,並引起無限思念。
第二層,寫懷念亡友,抒發濃厚的友誼。“衡陽雁聲徹,湘濱春溜回。感物念所歡,躑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淚侵雙題。采采餘孤景,日落衡雲西。”毛澤東感物思人,站在過去和易昌陶經常漫步的湘江邊,徘徊在那裏久久不願離去。
“方期沆瀁遊,零落匪所思。永訣從今始,午夜驚鳴雞。鳴雞一聲唱,汗漫東皋上。冉冉望君來,握手珠眶漲。”毛澤東在思念之中進入夢境,在公雞高叫聲中,易昌陶徐徐走來,二人高興地握手,熱淚盈眶,相對無言。“冉冉,’寫出亡靈的輕飄,‘望”寫出毛澤東的高興之情。“漲”字,形象地再現了熱淚盈眶的情景。
第三層:“關山蹇驥足,飛飆拂靈帳。我懷鬱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願言試長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蕩滌誰氏子,安得辭浮賤”。悼念亡友,抒發了殺敵報國之情。詩人在夢醒之後,感歎人生總有不順利的時候,像易昌陶這樣德才兼備、充滿救國之志的人,命運卻不佳,詩人以歌當哭,放聲歌唱,傾吐難以忍受的悲痛之情。在回憶死者的同時,又對生者提出希望,要克服那種認為出身低賤的思想,擔當起救國救民的重任,勇敢地去抵禦外國侵略者和國內反動派。
第四層:“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琴絕最傷情,朱華春不榮。後來有千日,誰與共平生?望靈薦杯酒,慘淡看銘旌。惆悵中何寄,江天水一泓”。悼念亡友,表達了戰鬥不息之情。這層作者以俞伯牙失去鐘子期而摔琴作喻,說明自己與易昌陶是知音,以及失去知音好友無以言狀的痛苦心情。緊接著,用高昂的鬥志來寄托自己的哀思。把哀思寄托在長流不斷的江水之上。言外之意,就是以高昂的姿態,投入到救國救民的戰鬥中,實現死者的生前願望。
該詩悼亡與言志相交融是其思想內容的顯著特征。既是悼念亡友、寄托哀思之作,也是抒壯懷、言遠志之作,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顯示青年毛澤東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