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愛聽的唱片和磁帶
毛澤東遺物中有大量唱片和磁帶,數量之巨,專門的收藏家也會對此驚訝咋舌。據韶山毛澤東紀念館提供的一份目錄統計顯示,毛澤東生前聽過的唱片有幾千張,磁帶有二千四盒。這還只是一個模糊的統計,不包括可能散失的部分。毛澤東並非收藏家,他之所以不惜鉅資購買這些唱片、磁帶,不過是滿足欣賞的需求。毛澤東算得上一位不錯的鑒賞家。毛澤東購置唱片、磁帶的巨大花費大多來自他的稿費,也有不少是別人贈送的。
這些唱片、磁帶內容包羅萬象,從戲劇、相聲到國內外各種舞曲、古典音樂、應有盡有。其中,各種戲劇,尤其是京劇、昆曲占了絕大多數。因為毛澤東偏愛中國傳統藝術。
中國是戲劇之鄉。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中,戲劇由發軔到繁榮,漸漸演化出三百多種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各種戲劇。可以說,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每個角落,都會有一個特色獨具的劇種。然而,毛澤東在三百多個劇種中特別鍾情由徽劇、昆曲、秦腔等演化而出的“後起之秀”--京劇。
毛澤東對京劇的愛好始於延安。在此之前的一切史料中,至今都未發現毛澤東作為京劇愛好者的任何佐證。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居住的那孔普通的窖洞裏,時常傳出那架每分鐘播放七十八轉唱片的手搖留聲機發出的動聽的京劇聲。
延安的生活生活是清苦的,娛樂方面則更顯得貧乏。最初工作人員通過各種途徑為毛澤東搜集京劇唱片,但延安畢竟是“窮鄉僻壤”,唱片很難找到。毛澤東那架留聲機就只能翻天覆去地播放那幾張舊唱片。毛澤東的女兒李訥是一位業餘的京劇“小演員”。這給了時常牌緊張工作狀態之中的毛澤東增添了些許情趣。
那時,毛澤東也在繁忙工作之餘聽聽京劇,看看邊區文工團員演出的秧歌戲。這一愛好成為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的衛士李銀橋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毛澤東轉戰陝北時經常哼唱《空城計》、《草船借箭》的段子;到達西柏坡後常聽高慶奎的《逍遙津》、言菊朋的《臥龍弔孝》、程硯秋的《群英會》;進入北平前後,毛澤東最喜歡《霸王別姬》......由此看來,毛澤東這時對京劇已有濃厚興趣,而且還熟悉了不少段子及唱腔。
1949年3月,毛澤東帶著在延安時期添置的手搖留聲機進入北平,那些曾給予他不少歡樂的京劇唱片也隨之走進庭院深深的中南海。不過,這時已今非昔比,大都市的繁華畢竟不可與延安邊塞的荒涼同日而語,毛澤東已有條件添置更多的唱片了。後來,他有了答錄機、電唱機,也有了藏量豐富的種種戲劇、音樂磁帶。
毛澤東晚年,因為重病纏身,難免感到孤寂,有關方面就召集了一批優秀藝術家,為他及其他首長錄製了大批傳統戲劇磁帶、唱片。當時,這些優秀藝術家被分成若干小組,如京劇小組、古典詩詞小組。其中古典詩詞小組擁有昆曲名家俞振飛、嶽美緹、計鎮華、蔡瑤銑、方洋、李元華。毛澤東的磁帶、唱片的收藏量,經過如此集中錄製而數量大增,這也給管理增加了不少困難。因為毛澤東的唱片或磁帶。為了能給毛澤東及時提供周到的服務,工作人員將唱片、磁帶編號,製作了目錄,並在目錄上用特定的記號標明毛澤東常聽的劇碼。這樣,當毛澤東點劇碼時,他們能很快找到相應的唱片或磁帶了。
毛澤東常聽的京劇很多。在這些唱片或磁帶目錄上,工作人員都一一作了標記,有的還寫明了內容提要。從保存下來的幾本目錄上,我們可找到毛澤東當年最喜歡聽的一些傳統京劇劇碼有:
李和曾的《李陵碑》、《巡堂》;
程硯秋的《春閨夢》;
袁世海的《李逵探母》、《盜馬》;
馮群秋的《二進宮》;
高慶奎的《姻粉計》、《轅門斬子》、《斬黃袍》;
餘淑岩、言菊朋的《臥龍弔孝》、《八大錘》、《空城計》、《戰太平》;
周信芳、袁世海、馬連良的《捉放曹》、《賣馬》、《坐寨》、《洪羊洞》;
杜近芳的《柳蔭記》、《白蛇傳》;
孟小冬的《珠簾寨》;
譚鑫培的《洪羊洞》、《打漁殺家》、《賣馬》、《秦瓊賣馬》、《禦果園》;
……
毛澤東晚年,因為體弱,只能在中南海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這時,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守在電唱機或答錄機旁聽上幾段京劇,聽到興致高處,他還跟著高聲唱上幾句。他畢竟年歲大了,時常有忘詞兒的時候。這時,工作人員就為他報詞。但毛澤東只允許工作人員提示幾個字,不讓別人跟著唱下去。
毛澤東還吩咐身邊工作人員走出中南海,到文工團中邀請年輕人進中南海做客、唱京劇。暮年的毛澤東十分希望與充滿朝氣的青年相處。有一次,他對護士孟錦雲說:“我喜歡聽京戲,可是聽唱片是一回事,聽本人唱又是一回事。你能不能給我請一個會唱京戲的女孩來,讓她唱給我聽聽。”孟錦雲說:“您是主席啊,那麼多名角,您請誰不行呀?”“我不想驚動那些名人噢。”毛澤東笑著說。其實,他是聽多了名角的唱腔,想換換“口味”。後來,孟錦雲果然請了一個青年演員進中南海為毛澤東清唱京劇。這位演員唱的是《霸王別姬》中的一段,毛澤東覺得別有一番風味。
作為湖南人,毛澤東對家鄉的湘劇、花鼓戲很有感情。他的唱片、磁帶中有大量這方面的劇碼。他收集了不少家鄉戲劇的唱片和磁帶。如花鼓戲《劉海砍礁》、《八百里洞庭》、《小姑賢》、《桃源洞》等;湘劇《思凡》(羅元德主演)、《五臺會兄》(羅元德主演)、《大破天門陣》(李福初主演)、《昭君出塞》(張淑娥主演)、《生死牌》(吳淑岩主演)、《打獵回書》(王福梅主演)等等。
毛澤東作為革命家自然十分注重對傳統戲劇的改革創新。在京劇改革方面他支持現代戲,但他本人更喜歡那些老藝術家和傳統劇碼。因為在他看來,老劇碼大多以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等豐富內容為題材,有著強烈的歷史氛圍,可以振聾發聵。在他保存的大量唱片、磁帶中就大多為歷史題材的劇碼。如閩劇《賣畫圖》、《西廂記》;桂劇《雪夜訪晉》;南曲《魚沉》;巴陵戲《夜夢冠帶》;昆劇《昭君出塞》;漢劇《四郎探母》;豫劇《秦香蓮》;楚劇《斷橋》;蒲劇《三家店》;荊河戲《三元會》;高甲戲《勸父歸家》;紹劇《春香鬧學》;祈劇《單刀赴會》;華劇《二度梅》;柳琴戲《張朗與丁香》;二人臺《打車城》;正字戲《徐策跑城》;贛劇《打金枝》;高臺曲《一朵紅花》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一般人也許聞所未聞的劇種劇碼,毛澤東卻十分喜歡。
從毛澤東對各地戲劇的愛好來看,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偉人與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是有極度淵源的。反傳統的革命精神與推崇傳統文化精華並力圖發揚光大的情結,在一代偉人身上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毛澤東從西柏坡遷入北平後,曾多次觀看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等京劇大師表演京劇折子戲,還尋訪由侯寶林等相聲賞表演幾段輕鬆幽默的相聲。北平剛剛和平解放時,中南海還同有經過徹底清理。毛澤東及其他中央領導一般在原來的美國駐華使館裏聽侯寶林表演相聲。毛澤東通常坐在第三排的中間位置。這裏放著兩把籐椅,一把是毛澤東的,另一把是朱德的。有一次,當時的北京市領導葉劍英、彭真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準備了一臺文藝晚會。當毛澤東得知安排了侯寶林新創作的相聲段子時,高興地說:“侯寶林是個人才,我很想聽聽他的相聲。”這次晚會在東交民巷的市委機關禮堂舉行。侯寶林、郭啟儒全說了一個新段子《婚姻與迷信》,毛澤東聽後開心得很。在返回居所的路上,還在對侯寶林的演技讚不絕口。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侯寶林對相聲有研究,他本人很有學問,將來可以成為一個語言專家。”後來,他還看過侯寶林許多段子的表演,如《關公戰秦瓊》等等。
毛澤東對另一位相聲演員馬季也非常喜愛。1959年至1963年,馬季所在的廣播說唱團經常去中南海演出。毛澤東最喜歡聽馬季表演的兩個段子:一個是揭露江湖醫生騙人伎倆的《拔牙》,一個是張述今創作的《裝小嘴兒》。1963年,馬季下鄉到山東文登縣進行創作,寫出了三個相聲段子:《畫像》、《黑斑病》、《跳大神》。毛澤東知道後很高興,說:“那好,演一演,我聽一聽。”看完演出後,他還握著馬季的手說:“還是下去好!”
跟工作人員留下的一份相聲段子目錄顯示,毛澤東生前常常聽的相聲很多,如:劉寶瑞、郭金寶的《韓青天》、《歪批三國》;侯寶林、馬季的《笑一笑》、《陽平關》;黃湧泉、馬季等的《說一不二》、《王金龍與祝英臺》;趙振鐸、趙世忠等人的《歪講三字經》;侯寶林、郭啟儒的《空城計》、《萬噸水壓機》、《昭君出塞》、《服務態度》;馬季、唐傑忠的《友誼頌》等等。
毛澤東生前還喜歡優美的圓舞曲。他的舞曲唱片有《村舞》、《送我一支玫瑰花》、《戀歌》、《新年》、《打黃羊》、《陝北民歌》、《東方舞》、《回憶》、《迎春舞曲》、《快樂的心》、《自由花》等。同時他還常聽維也納音樂《撥弦波爾卡》等當時一般中國人難得聽到的外國音樂磁帶。
毛澤東也對管弦樂優美的旋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的磁帶中有相當數量是這方面的內容。如殷承宗的鋼琴獨奏《北風吹》,劉德海的琵琶《十面埋伏》,曾永清的笛子《驪珠夢》、《羅成叫關》,郭向的管子《鐵弓緣》,項斯華的古箏《文姬歸漢》等等。在眾多樂曲中,毛澤東似乎更喜歡閔慧芬演奏的二胡曲。他生前非常喜歡聽閔慧芬獨奏的《逍遙津》、《斬黃袍》、《臥龍弔孝》、《連營寨》、《哭靈魂》等名曲。
毛澤東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喜愛,始終停留在欣賞的層次上,透過毛澤東所保存的唱片、磁帶,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一個超級“發燒友”對中國藝術的真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