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延安窯洞
毛主席在鳳凰山窯洞寫作《論持久戰》
延安舊稱膚施,位于陜北黃土高原中部,西北邊塞重地。從1937年至1947年,它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陜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后方。這里保存著很多革命遺跡,再現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讓我們一起走進延安,觀瞻遠景近物,縱覽大事小情,感受歷史名城的際會風云,追尋革命圣地的崢嶸歲月。
鳳凰山下著雄文
鳳凰山矗立于延安城中,其海拔1100余米,居周邊群山之冠,歷來為守城屯兵之地。1937年1月,毛主席率中國工農紅軍突破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進駐鳳凰山。
當年毛主席來后,住的是一個石窯。不久,移居附近的吳家窯院。這里有前后兩院,后院三孔石窯,中孔會客,以過洞連接左右兩孔。左寢室,右辦公兼書房。窯洞里擺放著木桌椅、柜子、小鐵皮箱等物,陳設簡陋。毛主席不為艱苦環境所囿,以深邃的洞察力和高超的預見力,準確把握時局,切實研究中國革命問題,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反對自由主義》、《戰爭與戰略問題》等影響深遠的不朽論著。尤其《論持久戰》,批駁了“速勝論”和“亡國論”,提出持久戰,預言抗日戰爭將經歷防御、相持、反攻3個階段,指出抗戰必定勝利的總趨勢,極大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和決心。而當八年艱苦抗戰終于勝利那一天,毛主席欣然寫下“慶祝抗戰勝利,中華民族解放萬歲”題詞,開懷地笑了。
毛主席住這里不到兩年,所著文章收入《毛澤東選集》者達16篇,可見所思之深之精之勤,當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重要時期。毛主席以其人格魅力及非凡智慧,贏得了世人敬仰。以至白求恩大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與毛主席會見后寫道:“我現在明白,為什么毛澤東同志那樣感動每一個和他見面的人,這是一個巨人,是我們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毛主席舊居南面為朱德舊居,亦為三孔石窯,窯額鐫刻“泰伯貽謀”4字。史沫特萊在窯洞中與朱德會談,創作了《偉大的道路》一書,廣泛影響于海內外。毛、朱舊居之間,隔一小四合院,為紅軍總參謀部舊址。門外一棵高大槐樹,當年紅軍干部來有騎馬者,常拴馬于樹上,馬隨口啃掉一片樹皮。朱德見狀,以毛筆在啃皮處寫下“禁止系馬”警語,從此樹上再無人拴馬了。總司令愛護延安一草一木之事,作為美談流傳至今。
黨中央毛主席在鳳凰山之時,正值土地革命向抗日戰爭轉變時期,不僅對張國燾另立中央、分裂紅軍的錯誤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批評,克服了王明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使共產黨更加成熟,而且舉行“洛川會議”,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為抗戰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期間,邊區高等法院審理了“黃克功案件”,本可以成為將軍的抗大學員黃克功,與陜北公學學員劉茜戀愛遭拒,竟將其槍殺,被判極刑。黃致書毛主席:姑念我十年艱苦奮斗,一貫忠于黨的路線,恕我犯罪一時,留我一條生命。毛主席召集政治局和軍委會議,審查同意對黃所判,并致信審判長雷經天:共產黨與紅軍,對于自己的黨員和紅軍成員不能不執行比較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毛主席從嚴治黨、治軍、治政,應該是與新中國初期為防止腐敗堅決處決劉青山、張子善一脈相承。
1938年11月,日機轟炸延安,古城夷為平地,毛主席等連夜遷往楊家嶺。如今,鳳凰山石徑亭臺、花草樹木,已成為一座山城公園。
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內景,黨的“七大”在這里舉行
延安窯洞出真理
楊家嶺,距延安城北5里,一座小山村。毛主席等人于1938年11月20日從鳳凰山至此,這里便成為中共中央所在地,掌舵著中國革命的航船。
毛主席舊居在楊家嶺北坡,3孔窯洞,前為小院,住了近5年。窯洞陰暗潮濕,歲月艱苦,主席身居其間,吃小米飯,穿粗布衣。窯洞內一張破舊的辦公桌上,桌上一盞油燈,毛主席伏案思如泉涌,廢寢忘食地寫下了《新民主主義論》、《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等光輝篇章。
楊家嶺窯洞有周恩來舊居。周恩來嚴于律己,生活儉樸。一次,從西安回延安途中遇雨,臨時宿一家旅舍。吃飯時,勤務員好意想弄一葷一素兩菜,周恩來執意不肯,只要一碗白菜豆腐湯和一盤豆芽菜,語重心長地說:不要忘記延安的同志都在吃黑豆,吃山藥蛋,我們應該節約每一個銅板支援前線。
這里還有朱德舊居。1940年5月,朱德從前線經洛陽、西安回到延安就住這里。身為我軍總司令,竟樸實得如普通戰士,以至到洛陽時衛立煌派要員迎接,朱德從眼前走過而未識出,只得請求再走一回,以完成歡迎儀式。曾有“時人未識將軍面,樸素渾如田舍翁”詩詠頌,為真實寫照。
細微小事,可見一代偉人的崇高與偉大。
而窯洞前,一張尋常小石桌,因毛主席與美國記者斯特朗對坐談話,便不尋常了。時值內戰爆發,蔣在美扶植下,憑借軍事優勢,揚言幾個月內消滅共產黨。毛主席身著深藍色棉布衣,煥發著奕奕神采,以洞察一切的眼睛,注視著斯特朗,且隨手以桌上茶壺、茶杯做比:“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一語既出,氣薄云天,斯特朗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為“一個現時代的偉大真理”,隨之傳向世界!
那座中央辦公廳樓,為1941年就地取材,自己動手所建,因形似飛機,又稱“飛機樓”。1942年5月,在此舉行文藝座談會,邊區民眾劇團柯仲平談及每次演出結束,群眾都送來雞蛋、花生、紅棗慰勞,大家邊吃邊走。我們就是演《小放牛》,老百姓喜歡。你們要找我們,只要順著雞蛋殼、花生殼、紅棗核就可以找到。毛主席爽朗地一笑:“你們如果老是演《小放牛》,就沒有雞蛋吃了。”真是談笑風生,座談氛圍之融洽熱烈可見一斑。
楊家嶺最宏偉的建筑數中央大禮堂,黨的“七大”在這里舉行,首次“確立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選舉出以毛主席為首的新的中央委員會,使我黨達到空前團結統一,為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斯特朗耳聞目染這一切,由衷感嘆:黨的負責干部住著寒冷的窯洞,沒有講究的陳設,很少物質享受,卻住著頭腦敏銳、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確實,延安窯洞出真理,人民的希望就寄托在這里!
1939年5月下旬的一天,毛主席在楊家嶺與農民親切交談
棗園燈光照千秋
棗園,因園中多棗樹而得名。1939年,中央社會部進駐,改名延園。1943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至園中,領導全黨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大生產運動,取得抗戰最后勝利,并領導全國軍民為爭取和平民主,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周恩來隨中央撤離延安轉戰陜北前,也曾住這里,作為中共代表9次往返于延安、重慶等地,同國民黨談判,途中多次遇險。一次飛機至秦嶺上空,遇強冷氣團,機身蒙冰下沉。當周恩來背好傘包,卻發現葉挺將軍11歲女兒沒有,便解下傘包為其系好。生死攸關之際,周恩來首先想到別人。好在飛機化險為夷。
任弼時當年在延安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之一,工作任勞任怨夜以繼日,葉劍英稱其為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的路,是我們的模范。舊居里擺著一輛紡車,工作之余任弼時還紡線勞動,紡出的線曾評為甲等獎。中央領導帶頭勞動,鼓舞著邊區軍民大生產的熱情。
劉少奇由楊家嶺遷來,協助毛主席領導整風運動。延安整風運動使全黨劃清了真假馬列主義的界線,克服了教條主義的不良影響,分清了是非,為黨的“七大”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就在“七大”上,劉少奇做《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做了系統深刻的闡述。毛主席去重慶談判,他主持中央工作,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抽調2萬干部、11萬大軍挺進東北,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為加快解放戰爭進程做出重大貢獻。
毛主席所住窯洞,地處半山坡上(見圖一)。主席在此會見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組長包瑞德,包勸毛主席要聽聽赫爾利的話,派幾個人到國民黨政府去做官。主席堅決地回答:捆住手腳的官我們不做,要做就自由自在地做,這就是在民主的基礎上成立聯合政府。包又講:不做美國人會罵你們,美國人要給蔣介石撐腰。毛主席巨手一揮,言辭鏗鏘:你們要罵人,要撐蔣介石的腰,這是你們美國人的事,愿撐多久就撐多久。不過,要記住中國絕不是蔣介石的,總有一天你們會撐不下去!
書記處小禮堂,周邊綠樹掩映。堂分內外兩廳,內廳鋪以紅色木地板,中間一圈桌椅,陳列簡樸。抗戰勝利后,蔣介石3次電邀毛主席赴重慶共商國是。在小禮堂毛主席分析抗戰后形勢及我黨對策,說可以去,必須去,這樣可以取得全部主動權。多數同志出于安全考慮,不主張去。政治局徹夜討論,最后決定毛主席與周恩來、王若飛一起赴重慶談判。主席對劉伯承、鄧小平說,你們回到前方去,放手打就是了,不要擔心我在重慶的安全。你們打得越好,我越安全,談得越好。主席巧妙地運用兩手,針鋒相對,寸土必爭,以斗爭求和平、求民主,而不是一味地依賴桌上談判,才有那紙《雙十協定》。這一去,毛主席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徹底揭露了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嘴臉,爭取了民主,團結教育了人民。
棗園西山腳下,現存一方簡陋土臺,當年為張思德舉行追悼會之地。張思德是中央警衛團戰士,炭窯坍塌的剎那,將戰友推出窯口,自己被掩埋而犧牲。毛主席聞悉很沉痛,追悼會上,主席緩步走上土臺,做了“為人民服務”的講演。毛主席倡導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早已成為我黨立黨的根本宗旨。
棗園的燈光,至今照耀著我們前進的道路。
延安寶塔指航程
延安寶塔,巍然矗立于東山之上。
東山,名寶塔山,又稱嘉嶺山,山下路旁巖石就鐫刻著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題書“嘉嶺山”3個大字。據《延安府志》記載,范仲淹鎮守延州(今延安)時,曾在此筑寨堅守,抵御西夏侵擾。由此可見寶塔山對延安防守之重要。
現存寶塔,名嶺山寺塔,始建于唐大歷年間,宋慶歷時重建,金大定及明萬歷時曾進行重葺。寶塔為樓閣式磚塔,八角九層,高44米(見圖二)。塔一層南北兩面辟門,南面門額刻“高超碧落”4字,北面門額刻“俯視紅塵”4字,以描述寶塔雄姿。塔身底層無窗,第九層為四面開窗,其余各層各開一至二窗不等。塔室頂部以磚疊澀收分,呈覆斗狀。塔身外表以素面為主,各層間以磚疊澀出檐,檐下磚雕仿木結構。塔內置盤升蹬道,可登臨俯瞰全城景物。
山上,建有鐘亭,懸掛一口鐵鐘,為明崇禎元年鑄造。鐘高1.5米,上部飾蓮花紋,下部飾八卦紋,為佛道合一的具體體現。鐘原在對面太和山道觀,抗戰時移此,以為報時報警。1938年11月,日軍轟炸延安,鐵鐘轟鳴,縈回延安上空。
還有望寇臺、烽火臺及嘉嶺書院,為范仲淹鎮守延州時所留遺跡。盡管鎮守只近一年時間,可范仲淹勵精圖治,強固城池,加強軍事防備,抵御西夏進犯。同時大興學風,修建書院,廣人才習文研武,從而使延州軍心大振,深得百姓愛戴。以至夏人相誡:“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小(范雍)可欺也。”明弘治年間重修嘉嶺書院時,正堂內塑范仲淹像,立祠祭祀,以示景仰。
山上現存多處摩崖石刻,除范仲淹手書“嘉嶺山”3字外,還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高山仰止”、“出將入相”、“先憂后樂”、“嘉嶺勝境稱第一”、“泰山北斗”等,多詠頌感懷范仲淹高風亮節,令人流連賞觀不已。
寶塔山前臨延河,山水相依,雄偉壯麗。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延安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心,成為無數革命青年和愛國志士向往之地。“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延河水清清,寶塔高入云”,多少革命詩人、藝術家,曾生動描繪、盡情歌唱以延河寶塔為代表的革命圣地延安。
在革命戰爭年代,黨中央好像燈塔一樣,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寶塔山上的寶塔因此成為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當年日軍將延安炸成一片廢墟,寶塔即使彈痕累累,也巋然屹立于寶塔山上。當年詩人賀敬之再回延安,激情吟詠:“一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每每讀來,總能感受詩人滾燙情懷。而延安不少革命遺跡,都鐫刻著詩人詩句,永遠滾燙著今人與后人。
雄雞唱時天將明
左有腦畔山,右有花豹山,王家坪坐落兩山腳下,隔延河東南與延安城相望。
1946年1月,毛主席由棗園搬到王家坪。舊居邊有棵柳樹,樹旁有小石桌石凳,毛主席與岸英就坐這里,親切談話。那時毛岸英剛從莫斯科畢業歸來,遵照父親教誨,去吳家棗園上“勞動大學”,跟著邊區特等勞動英雄吳滿學種地。
黨中央進駐延安,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八路軍總部一直在王家坪。直至1947年3月18日,與黨中央、毛主席一起撤離延安,轉戰陜北。且看那座軍委禮堂,一座高大寬敞的建筑,1943年建造,一些大型會議、活動,諸如紀念抗戰勝利大會等都在這里舉行。當l947年胡宗南部占領延安時,革命舊址多遭毀壞,而禮堂卻被占用,所以至今保存完好。
軍委設有會議室,僅兩間房大,參謀人員在這里匯集分析國內外軍情,以供首長決策參考。1946年3月,美方代表馬歇爾來延安,參觀后覺得:共產黨領導100多萬軍隊,延安山溝里的統帥部卻只有這么點兒大!毛主席告訴他:我們這個統帥部只發布作戰命令,其他什么也不發。要衣服沒有,要糧食也沒有,要錢也沒有,要槍要炮也沒有。馬歇爾相信毛主席的話,而且發現八路軍的武器多從戰場上繳獲,國民黨成了“軍火運輸隊”。在他眼里,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軍委政治部會議室兩間普通平房,為毛主席會客之所。當蔣介石背信棄義,關閉了“和談”大門,悍然發動全面內戰,大舉進攻陜甘寧邊區,我們主動撤離延安。撤離前,毛主席就在這里會見保衛延安的部隊負責同志。大家對放棄延安一時想不通,毛主席語重心長地說,延安是要保的,我們住了10年,指導了中國革命,但延安暫時又不可不棄。他運用過去革命戰爭的實例,一再強調,作戰不在于一城一地得失,主要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今天放棄延安,就意味著將來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國!主席告訴大家: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到延安的!歷史完全按著毛主席劃出的軌跡行進:國民黨軍1947年3月19日占領延安,我們于1948年4月22日收復延安,僅僅1年1個月零3天,延安又回到人民手中。
1947年3月,胡宗南部大批飛機輪番轟炸王家坪。為延安保衛戰,彭德懷由棗園遷來,指揮部隊阻擊10天7夜,殲敵5000余人,粉碎了胡宗南“3天占領延安”的狂言,掩護黨中央及當地群眾安全轉移。在保衛黨中央、保衛陜甘寧邊區、解放大西北過程中,彭德懷指揮若定,連戰連捷。就在沙家店戰役勝利后,毛主席欣然題寫“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詩句。
對于敵人的瘋狂進攻,毛主席泰然一笑:蔣介石自走絕路,開“國大”、打延安,兩著一做,他的一切欺騙全被揭破。毛主席穩坐窯洞里工作依然。警衛員從外面撿來一塊彈片,主席掂在手里,幽默地說:可以打兩把菜刀用。當敵人逼近延安南大門,大家都勸毛主席早點離開。他鎮定自若,笑言:大路朝天,一人半邊。他在那個山頭,我在這個山頭,沒有什么可怕的。直到18日晚,群眾、干部、機關都已安全轉移,毛主席才與周恩來一起離開延安,以“不打敗胡宗南,決不過黃河”之氣概,踏上了轉戰陜北的漫漫征程。王家坪,黨中央、毛主席在這里度過了延安的最后歲月。雄雞一唱遍寰中,就要東方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