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敬送的硯臺和畫作
紙、墨、筆、硯被古今文人稱做“文房四寶”。毛澤東是一位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學者型政治家,他一生的主要書寫工具是毛筆,他的書房也總是擺著文房四寶。毛澤東擁有的第一方硯臺,是少年時代在故鄉上屋場南岸讀私塾時用過的。這是一方由韶山本地材料製成的青石硯,長19釐米,寬12.5釐米。硯臺底部鑿有條痕,臺面四周陰刻四道條框,前端略凹,以便磨墨。硯臺後端的斜槽深約1.8釐米,為積墨之用。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毛澤東最早的墨蹟,即《詩經》、《論語》封面上的題簽就是使用的這方硯臺。
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輝著作,使用的則是一個奇特的橢圓形青石硯,其直徑達26釐米。
毛澤東在延安時還曾有一塊鐵硯,這方硯除了給毛澤東盛墨外,還起了一個特殊的作用。那塊硯通常放在棗園窖洞他的辦公桌上,它呈橢圓形,實際是一塊平底的生鐵。毛澤東看書、寫文章,每當手心出汗時,就握著這塊生鐵,用它落汗、清涼,久而久之,被他磨得油光鋥亮。
毛澤東一生酷愛文房四寶,新中國成立後仍然如此。他每次出巡,必帶著他的硯池。20世紀60年代,有一回到安徽,他帶了一個小銅墨水匣。從石硯換成銅墨水匣,是為的避免碰壞。而他這鎰破例用了安徽省招待所給他準備好的一只墨水匣。他將招待所的墨水匣放在手上把玩,似乎喜歡上了它的小巧,臨走他與服務員商量:“我跟你們換一下行不?”服務員連說:“行行!主席,您拿走就是。”毛澤東說:“那可不行,我不能隨便拿公家的東西。我只能跟你們換。”於是毛澤東用他自己的小銅墨水匣換了招待所的大銅墨水匣。
毛澤東的硯臺中最珍貴的是齊白石送給他的一方雕花硯。這塊硯長26釐米,大的一頭寬15.5釐米,小的一頭寬14釐米,厚2釐米,外面套一個精緻的楠木盒。它的表面約一半面積徽凹,用於磨墨和盛墨;其餘部分雕著雲彩般的花紋,平添一種韻味。大師親手在硯上鐫下一行小字:“片真老空石也,是吾子孫不得與人,乙酉八十九風,齊白石記於京華鐵柵屋。”
齊白石與毛澤東是同鄉,出生地都屬湘潭縣,一個是白石鋪杏子塢,一個是韶山沖,兩地相距只有45公里之遙。當地民間曾傳說 湘潭近代出了三條龍,就是指毛澤東、齊白石、彭德懷,而且三個都是“石頭”--毛澤東乳名石三,齊大師名白石,彭德懷自號石穿。這三位歷史名人貫通文武,定鼎乾坤,真是中國人文史在地域上的一大奇觀!
齊白石出生於1864年1月1日,毛澤東比他小29歲,他們雖然是同鄉,但前輩子並沒有見過面,只是互相仰慕已久,新中國的誕生,使他們開始了親密的忘年交。其實毛澤東本人並不愛好畫畫,齊白石對政治也不感興趣,但他們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傑出傳人,這使他們在晚年走到了一塊。
齊白石最初是從他的另一位湘潭同鄉、著名學者黎錦熙那裏瞭解毛澤東的。解放軍進北京後,齊白石收到了毛澤東的一封親筆信,邀請他以無黨派人士的身份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齊白石高興不已,不久他即出席了周恩來主持的各界人士招待會。
1950年初夏,毛澤東又派秘書田家英到跨車胡同大師的住地看望齊白石,詳細底部了老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情形。齊白石深受感動,他歎道:“已蔔餘年見太平”。意思是他已經估計到了人生最後的歲月,卻見到了太平盛世。接著毛澤東又派人派車把老人接到中南海。兩位同鄉作了幾個小時的促膝長談,並在風和日麗中品茶賞花。毛澤東還特地請來朱德元帥作陪,與齊白石共進晚餐。餐前,他特意吩咐廚師把菜煮爛些,以便老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