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研究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串于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貫串于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于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工作,在中國革命的長期艱苦奮斗中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這些立場、觀點和方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深刻領會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一、實事求是
  (一)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實事求是一詞,原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指的是一種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借用這個古語闡述了如何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正確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的科學態度。他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1這一闡述,賦予了實事求是以科學的含義和理論的形態。
  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的出發點和根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在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在毛澤東思想的全部科學原理中,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一條,因而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根本觀點和根本方法。毛澤東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基石和根本點,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的靈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其靈魂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實質上是相同的。“實事”就是“具體情況”,“求是”就是“具體分析”。實事求是,是毛澤東用中國語言對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生動概括。按照毛澤東的闡述,實事求是包括了三個密不可分的環節:一是“實事”,即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這是毛澤東對人類認識和實踐對象的通俗概括。“實事”的概念,同馬克思的“存在”觀點、列寧的“物質”觀點是一致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性原理。這就使實事求是包含了徹底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二是“求”,即我們去研究,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通俗概括。它包含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回到社會實踐這樣兩個階段,而不斷地“求”則構成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總規律。這使實事求是包含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思想。三是“是”,就是客觀事物及其同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通俗概括。堅持以客觀事物的固有規律以及同周圍事變的聯系,作為行動和實踐的向導,這就使實事求是包含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因此,實事求是通俗地概括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毛澤東思想的根本觀點和根本方法。
  實事求是貫串于毛澤東思想的全部內容。毛澤東思想是堅持實事求是的產物,它的全部內容都是以實事求是為出發點和根本點的。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特點出發,在科學地解決中國革命一系列根本問題的基礎上形成的,特別是其中關于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論,最突出地體現了實事求是的開拓精神和創新精神。關于黨的建設的理論,正是根據中國無產階級戰斗力很強但人數很少,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特殊國情,堅持把黨的思想建設放在首位,成功地解決了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的艱巨任務。關于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系統地解決了在農村游擊戰爭環境中,在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情況下,如何建設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親密聯系的新型人民軍隊問題,并在長期的武裝斗爭實踐中創立了豐富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原則,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作出了極為杰出的貢獻。關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論,正是通過對中國社會階級關系和政治形勢發展變化的科學分析,逐步制定了一整套對敵斗爭和統一戰線中正確的政策與策略,從而使統一戰線成為我們黨壯大革命力量、戰勝強大敵人的重要法寶。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實事求是地制定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創了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成功地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占世界人口近1/4的、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中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艱難任務。此后,毛澤東又根據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和我國的具體實際,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形成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思想。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方面,毛澤東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創立了一整套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原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化工作方針,使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成為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和強大的政治優勢。這些都充分說明,實事求是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猶如一條紅線貫串于毛澤東思想的全部內容之中。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提出和確立的黨的思想路線。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因而成為黨的思想路線的簡明概括。毛澤東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倡導者和創立者。1929年12月,他在《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中提出了克服主觀主義、防止“左”右傾錯誤的正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即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同時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初步闡明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基本思想。21930年5月,毛澤東發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路線”的概念,并闡述了“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標志著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初步形成。3但是,毛澤東提出的這一正確的思想路線,當時并沒有被全黨普遍認識和接受,相反卻受到黨內“左”傾教條主義者的批評和指責。長征到達陜北以后,毛澤東更加努力地發憤讀書,特別是以極大的精力研究哲學。1937年7、8月間,毛澤東在延安為抗日軍政大學講授哲學,形成了《實踐論》、《矛盾論》兩篇重要著作。這兩篇著作“以掃除教條主義思想為主要的目標”4,通俗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深刻闡明了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毛澤東的長期倡導之下,經過1942年至1945年的延安整風,使全黨同志從教條主義的蒙蔽中解放出來,真正認識和掌握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大大提高了全黨的馬克思主義水平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自覺性。正確的思想路線,是制定和貫徹正確的政治路線的基礎。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全黨的確立,為實現全黨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高度統一和奪取中國革命的徹底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歷史的實踐證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所取得的一切勝利,都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結果。
  (二)反對本本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最主要的內容和要求,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我們黨的行動指南,是我們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而不是僵死的教條。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系統地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狀,深入地分析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問題,根據中國的特殊情況和形勢的發展變化,制定適合中國特點和時代要求的政治路線與斗爭策略。
  一切從實際出發,必須反對和克服本本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還是一切從本本出發,反映了實事求是和教條主義兩條不同思想路線的根本對立。馬克思主義認為:“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適合于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5這就是說,不論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都不能從既有的原則出發,而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幫助下建立起來的,它從一開始就堅定地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沒有受到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影響。這是我們黨的一個重要特點和優勢。但是,我們卻在一個較長的時間里受到共產國際“左”傾教條主義的嚴重影響和危害,主要是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盛行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這成為妨礙我們黨從中國的特殊實際出發,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主要障礙。毛澤東曾經尖銳地把“左”傾教條主義稱作黨內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惡習。因此,沖破教條主義的束縛,成為我們黨的一個長期的歷史課題。早在1930年,毛澤東就鮮明地提出了“反對本本主義”的口號。抗日戰爭前夕,他又強調應當以“掃除教條主義思想”作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主要目標。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嚴肅地指出:“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6在延安整風當中,他又明確指出:“在我們黨內還是教條主義更為危險”,“我們要在黨內發動一個啟蒙運動,使我們同志的精神從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的蒙蔽中間解放出來”。7正是由于毛澤東對教條主義的長期斗爭和對全黨同志的耐心教育,才使我們黨真正確立了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的基本立場。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地解決了共產黨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發點問題,正確地解決了對待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的關系問題,為堅持實事求是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和前提。
  一切從實際出發,必須作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以中國的具體國情為基本出發點。舊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大國,能否深刻認識這一國情,乃是認清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毛澤東認為,由于中國沒有經過獨立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中國幼稚的資產階級沒有也不可能象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那樣,為我們準備關于社會情況的比較完備的統計資料,甚至連起碼的材料都不具備。“所以我們自己非做搜集材料的工作不可。”8毛澤東一貫十分重視和積極倡導對社會各方面情況的調查研究。1920年3月,他就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作為中國人,關于“中國”這個地盤內的情形,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和研究。1926年,他在主持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期間,主編和出版了26種《農民問題叢刊》,其中大部分都是組織農講所學員在各省農村所作的社會調查。1927年初,毛澤東到湖南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農村作了32天調查,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土地革命戰爭初期,毛澤東先后作了永新調查、寧岡調查、興國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尋烏調查等農村調查,為開創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提供了重要依據。為了推動調查工作的廣泛開展,毛澤東鮮明地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口號,強調必須努力做實際調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防止“左”、右傾錯誤,使黨的工作指導適合于革命斗爭的客觀實際和形勢發展。9然而,毛澤東的這些正確主張卻被黨內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指責為“否認理論否認政治的狹隘的經驗論”,受到錯誤的批評和斗爭。后來,毛澤東在1941年的《農村調查》的序言中曾經回顧了這場爭論,寫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雖然曾經被人譏為‘狹隘經驗論’的,我卻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堅持沒有調查是不可能有發言權的。”10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毛澤東始終堅持和積極倡導以調查研究作為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根本前提,特別是反復要求黨的領導干部努力深入實際作調查研究。他認為,對于擔負領導工作的人來說,有計劃地抓住幾個城市、幾個鄉村,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作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實際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對中國國情和中國社會具有最基礎的知識。
  一切從實際出發,必須對客觀實際采取老老實實的科學態度。客觀實際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切從實際出發,首先就要尊重客觀實際,忠實于客觀實際,絕不能帶有任何主觀隨意性;客觀實際是在普遍聯系中存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就必須綜合事實的全部情況,全面地看問題,絕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客觀實際都存在現象和本質的對立統一,一切從實際出發,就必須采取科學的分析方法,透過現象看本質,絕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客觀實際始終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就要對客觀事物作動態的考察,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絕不能以靜止的僵化的觀點看問題。毛澤東認為,要做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就不能只憑主觀想象,只憑一時熱情,只憑死的書本,而要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依據,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他嚴肅地批評黨內一些“左”傾教條主義者,“下車依始”,就哇喇哇喇地發議論,提意見,這也批評,那也指責,其實這種人十個有十個要失敗。因為這種議論或批評,沒有經過周密調查,不過是無知妄說。我們黨吃這種所謂“欽差大臣”的虧,是不可勝數的。他認為,那種不注意客觀實際的研究,忽視客觀事物的存在,把感想當政策,僅憑“想當然”在那里發號施令的錯誤做法,是一種“反科學的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觀主義的方法,是共產黨的大敵,是工人階級的大敵,是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大敵當前,我們有打倒它的必要。”11
  (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理論聯系實際,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是實事求是的又一基本內容和要求。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理論指導,決不是因為馬克思、列寧這些人是什么“先哲”,也不是因為這些理論是什么神秘的靈丹妙藥,而是因為中國革命的斗爭實踐需要馬克思列寧主義。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毛澤東反復強調,我們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是要從中找到解決中國革命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以指導我們的斗爭實踐,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中推進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一貫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同各國實際相結合及其在各國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恩格斯曾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2列寧也曾指出:“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主義者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向前推進。”13毛澤東則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理論和實際相統一,提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高度,把它作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14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是因為它是在研究了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驗基礎上得出的關于一般規律的結論。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戰斗力,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馬克思主義的客觀真理性和偉大力量,只有在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才能充分顯現出來。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對于如何處理理論和實際的關系,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從書本知識出發,輕視實際的教條主義;一種是從狹隘經驗出發,輕視理論的經驗主義。這兩種錯誤傾向雖然出發點有所不同,但在本質上都表現了主觀主義的思想方法,都是以主觀與客觀相割裂、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為主要特征的,都違背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我們黨正是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克服了這兩種錯誤傾向,才真正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的密切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成為科學的行動指南和銳利的思想武器。
  理論聯系實際,必須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學風。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以來,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但是,由于小資產階級思想和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影響,黨內在一個較長時間里存在著不注意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不注意研究中國歷史,不注意研究中國現狀等不正派的學風,嚴重妨礙著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針對這些問題,毛澤東在1941年5月嚴肅地提出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口號,主張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止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他在科學闡明“實事求是”的同時,還用“有的放矢”這個通俗的成語,形象地說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的關系。15他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矢”,必須要用來射中國革命之“的”。放箭要對準靶,絕不能只把箭拿在手里,空喊“好箭!好箭!”也不能“無的放矢”,亂放一氣。1942年,毛澤東又向全黨提出了“整頓學風”的任務,要求全黨樹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風”。他強調指出,所謂學風,不但是學校的學風,而且是全黨的學風。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干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16因此,毛澤東提出的學風問題,絕不是一般的學習方法問題,而是全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問題,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態度問題,是“第一個重要的問題”。經過延安整風,黨內學風不正的問題得到比較好的解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成為全黨同志的自覺行動,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具有顯著特色的“三大作風”之一。
  理論聯系實際,必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為不斷地認識和發展真理開辟了道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最關鍵的就是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必須統一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之中,使馬克思主義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為了推動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毛澤東鮮明地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口號。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必須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必須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特性,使其充滿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17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必須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積極探索,勇于開拓,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以適合中國特點、帶有中國特色的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密切結合。正如毛澤東所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在他們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系。”18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沃土上充滿生機和活力。如果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不可移易的教條,只知生吞活剝,照搬照套,反而會使這一科學真理喪失其強大的生命力。毛澤東不僅提出和闡明了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而且以他超凡的智慧和魄力身體力行,為全黨樹立了光輝的楷模,成為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杰出代表,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開先河者。


   二、群眾路線
  (一)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它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系統地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把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同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統一起來而形成的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在毛澤東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這里所說的“中國革命具體實踐”,就是以中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的斗爭實踐。毛澤東思想是在人民群眾的斗爭實踐基礎上產生的,集中了人民群眾的集體經驗和智慧;毛澤東思想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高標準,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毛澤東思想是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實踐過程中達到成熟的并不斷發展的,是被群眾斗爭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因此,群眾路線成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之一。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因此,無產階級革命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事業,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把最廣大的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才能領導群眾奪取革命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處于敵強我弱的艱苦斗爭環境之中。黨要生存,要發展,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就必須充分地動員群眾,緊緊地依靠群眾,深深地扎根于群眾之中,同最廣大的群眾建立最密切的聯系。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實際出發,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創立了黨的群眾路線。劉少奇在黨的七大時對黨的群眾路線作了系統概括,指出:“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與人民群眾建立正確關系的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用正確的態度與正確的方法去領導人民群眾的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人與被領導的群眾建立正確關系的路線。”19群眾路線之所以成為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是因為只有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集中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和智慧,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才能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同時,黨的政治路線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化為最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才能得以有效地貫徹。群眾路線之所以成為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是因為只有廣泛地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堅定地依靠群眾,與人民群眾建立和保持密切的聯系,把最廣大的群眾緊緊地團結在黨的周圍,才能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實現黨的政治任務。把黨的群眾路線運用于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就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人民戰爭路線。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可以說就是堅持群眾路線的勝利。因此,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實現政治路線、組織路線、軍事路線和其他一切任務的根本工作路線。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毛澤東反復告誡全黨,必須堅持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把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標準,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唯一宗旨,這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重要指導思想。因此,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成為黨的根本的思想作風。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了具有顯著特色的工作作風,即黨的“三大作風”。其中,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就是黨的群眾路線在黨的工作作風中的集中體現。黨的“三大作風”是緊密聯系、有機統一的整體,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們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就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帶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就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成為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指導廣大群眾斗爭實踐的百戰百勝的思想武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就是領導者向群眾的斗爭實踐學習,與群眾的斗爭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離開了黨的群眾路線,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所以,鄧小平深刻指出:“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特別重要。”20我們黨之所以要經常開展自我批評,就是要使黨的一切工作符合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黨之所以敢于開展嚴肅認真的自我批評,正是由于黨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的。毛澤東諄諄告誡全黨,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因此,只有認真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才能很好地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批評和自我批評等工作作風,在全國人民中樹立良好的黨風。
  群眾路線是黨領導人民群眾的根本方法。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的先鋒隊,只有通過正確的領導方法建立起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才能領導廣大群眾奪取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勝利。群眾路線,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實現對人民群眾領導的根本方法。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視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開展群眾運動的工作。1922年,黨的二大就提出了“到群眾中去”、“不離開群眾”的口號。大革命失敗以后,黨的六大又明確提出,黨的中心工作是“爭取群眾”。毛澤東一貫高度重視群眾斗爭的偉大力量,他在紅軍初創時期就把“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作為黨和紅軍的主要任務。1929年,他在《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中第一次提出了“經過群眾路線”來貫徹執行黨的決議的領導方法。在隨后的《反對本本主義》中,他又明確闡述了深入群眾作調查研究,根據群眾斗爭的實際經驗制定黨的正確策略的思想。在這兩篇著作里,毛澤東已經形成了群眾路線的基本思想。抗日戰爭時期,是我們黨把廣大人民群眾爭取到黨的領導之下,建立起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時期。同時,我們黨也通過總結長期的實踐經驗,使黨的群眾路線達到成熟。1943年,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的決定,系統闡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科學領導方法,成為黨的群眾路線達到成熟的主要標志。1945年,黨的七大通過的新黨章正式把黨的群眾路線寫入“總綱”,并在具體條文中作了詳細規定,推動了全黨更加自覺地貫徹這一科學的領導方法。歷史的實踐證明,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奪取革命和建設勝利的根本領導方法。
  (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對待人民群眾的根本觀點和根本立場,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樹立正確的群眾觀點,才能自覺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建立和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
  一切為了群眾,是黨的全部工作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它是為了人民的事業而建立的,黨的全部綱領、路線和政策,黨的一切努力、奮斗和犧牲,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解放和幸福,它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以外,本身決無任何特殊的私利。毛澤東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一貫堅持和反復強調一切為了群眾,把它作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出發點。一切為了群眾,就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我們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只有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我們的黨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心實意的擁護,也才能吸引廣大群眾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實現黨和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一切為了群眾,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們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我們黨和人民軍隊的唯一的宗旨。一切為了群眾,就要做到一切向人民負責。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必須深刻理解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要使二者統一起來,不要使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每個黨員對人民負責,就是對黨負責,對人民不負責,就是對黨不負責。一切為了群眾,就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高標準。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和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既是真理的最高標準,也是我們黨員一切行動的最高標準。只有在這一最高標準之下,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黨的事業才能興旺起來。黨的歷史經驗證明,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系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不相適合,都是脫離群眾的。
  一切依靠群眾,是黨的各項事業的立足點。毛澤東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黨的一切事業,都是人民的事業。只有把黨的事業放在一切依靠群眾的基點上,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力量,為黨的各項事業的勝利完成建立強有力的物質基礎。一切依靠群眾,必須相信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廣大群眾中蘊藏著極其偉大的力量。我們的一切綱領和政策,不論是怎樣正確,如果沒有廣大群眾的真心誠意的擁護和堅持不懈的斗爭,都是無法實現的。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一切依靠群眾,必須努力向人民群眾學習。毛澤東認為,深入群眾作調查研究,向人民群眾學習,“這是比較什么大學還要高明的學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21群眾的知識、群眾的經驗是最豐富最實際的。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后再告訴群眾,并號召群眾實行起來,解決群眾的問題,使群眾得到解放和幸福。一切依靠群眾,必須置身于群眾之中。應該教育每一個同志熱愛人民群眾,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入于群眾之中。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我們共產黨員應該經風雨,見世面;這個風雨,就是群眾斗爭的大風雨,這個世面,就是群眾斗爭的大世面。一切依靠群眾,必須善于啟發群眾的自覺。要使廣大群眾投身于黨和人民共同的斗爭事業,必須依靠群眾的自覺行動。當著群眾還沒有自覺時,共產黨人就應當用一切有效的適當的方法去啟發群眾的自覺;當著已經有了某種必要的自覺以后,共產黨人應當去指導群眾的行動,指導群眾組織起來、斗爭起來;在群眾組織起來、斗爭起來以后,應當從群眾的行動中去啟發群眾的再自覺。這樣,一步一步地引導群眾去為黨提出的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本口號而斗爭。一切依靠群眾,必須反對脫離群眾的錯誤傾向。在領導和依靠群眾斗爭的過程中,命令主義是錯誤的,因為它超過群眾的覺悟程度,違反了群眾的自愿原則,害了急性病;尾巴主義也是錯誤的,因為它落后于群眾的覺悟程度,違反了領導群眾前進一步的原則,害了慢性病;必須反對和克服對群眾不理不睬,漠不關心,敷衍塞責,獨斷專行,在群眾面前稱王稱霸,高踞于群眾之上作威作福等官僚主義傾向。只要我們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我們就將百戰百勝,無敵于天下。
  (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我們黨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立場和觀點,落實到黨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動中所形成的領導人民群眾的基本方法。這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運用到黨的領導工作中,又把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作出的科學理論概括,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路線與黨的群眾路線的有機統一。
  1943年,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系統總結了黨領導群眾斗爭的歷史經驗,明確闡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從群眾中來,就是要把廣大群眾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把群眾提出的要求和愿望,把來自群眾中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分析和綜合等一系列加工,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以形成符合實際情況、反映群眾要求的正確決策和部署。到群眾中去,就是把從群眾中集中起來的決策和部署,再拿回到群眾中去,為群眾所接受和掌握,使其化為群眾的實際行動,并在群眾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檢驗、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2黨的領導干部和領導機關要善于將群眾中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然后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檢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使領導的決策和部署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實踐證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使黨的領導達到主觀和客觀相一致、理論和實踐相統一、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根本途徑和方法。
  堅持從群眾中來,必須區分群眾中的正確意見和不正確意見。1947年,中共晉綏分局在對待群眾要求的問題上缺乏清醒的分析,籠統地提出了“群眾要怎樣辦就怎樣辦”的口號。毛澤東對此提出批評,認為這僅僅強調了黨應當執行群眾意見方面,而忽視了黨應當教育群眾和領導群眾的方面。他指出:“凡屬人民群眾的正確的意見,黨必須依據情況,領導群眾,加以實現;而對于人民群眾中發生的不正確的意見,則必須教育群眾,加以改正。”23堅持到群眾中去,必須采取科學的領導方法和藝術。1948年,毛澤東批評一些地方領導機關不善于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不懂得發揮被領導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工作做得冷冷清清,強調要“善于把黨的政策變為群眾的行動,善于使我們的每一個運動,每一個斗爭,不但領導干部懂得,而且廣大的群眾都能懂得,都能掌握,這是一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藝術。”24
  毛澤東認為,在黨領導群眾進行的各項工作中,有兩個方法是必須采用的。
  一是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這要求黨的領導干部和領導機關在進行任何工作時,既要有普遍的一般號召,以動員廣大群眾行動起來;又要有具體的個別指導,以突破一點,取得實際經驗。如果沒有普遍的一般號召,就不能動員廣大群眾共同行動起來。但如果只限于一般號召,而領導人員沒有直接地深入若干下級單位,將所號召的工作組織具體實施,突破一點,取得經驗,然后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就無法充實一般號召的內容,就有使一般號召歸于落空的危險。在黨的領導工作中,向廣大群眾提出一般號召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領導的決策意見、工作計劃和政策規定迅速地直接與群眾見面,為群眾所了解,起到廣泛動員群眾的作用。同時,一般號召必須和個別指導相結合。任何領導人員,凡不從下級個別單位的個別人員、個別事件中取得具體經驗,必然不能向一切單位和廣大群眾作正確的普遍指導。毛澤東提出:“這一方法必須普遍地提倡,使各級領導干部都能學會使用。”25
  二是領導骨干和廣大群眾相結合。這要求在黨領導的一切工作中,必須形成一個以該單位的首要負責人為核心的少數積極分子的領導骨干,并使這些領導骨干和廣大群眾密切結合起來,才能圓滿地完成各項任務。黨的各項工作必須依靠群眾,但是任何有群眾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較積極的、中間狀態的和比較落后的三部分人。領導者必須善于團結少數積極分子作為領導的骨干,并憑借這批骨干去提高中間狀態的群眾,爭取比較落后的群眾,通過領導骨干同廣大群眾建立密切的聯系。領導骨干必須和廣大群眾相結合。如果只有領導骨干的積極性,而無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相結合,便將成為少數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而無有力的領導骨干去恰當地組織群眾的積極性,則群眾的積極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確的方向和提高到高級的程度。實行領導骨干和廣大群眾相結合的方法,關鍵在于建立真正團結一致、聯系群眾、工作積極、作風正派的領導骨干。凡屬真正團結一致、聯系群眾的領導骨干,必須是從群眾斗爭中逐漸形成的,而不是脫離群眾斗爭所能形成的。許多地方和許多機關工作推不動的一個基本原因,就是缺乏這樣一個團結一致、聯系群眾的經常健全的領導骨干。
  群眾路線作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和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采取科學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斷克服和糾正各種脫離群眾的錯誤傾向,從而集中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調動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為戰勝任何強大敵人,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創造令世界矚目輝煌成就,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三、獨立自主
  (一)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說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走自己的發展道路;要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來辦,把我們的方針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群眾進行革命的必然結論。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寶貴結晶,是在群眾斗爭實踐經驗基礎上產生的,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獨創性經驗的理論概括。因此,獨立自主成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之一,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最根本的就是說,任何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必須從本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出一條適合本國特點的正確道路。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無產階級革命一般規律的科學,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但是,馬列主義不是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不可能為所有國家的一切問題提供全部的現成答案,它要求各國無產階級政黨以普遍原理為指導,獨立自主地具體解決本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為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最先進的政黨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但是,舊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大國,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有許多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國革命面臨著許多其他國家從未遇到過的具體問題,馬克思、列寧的書本當中沒有也不可能提供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一切問題的現成答案。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中國的特殊國情,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以不墨守陳規、勇于開拓新路的膽識和魄力,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終于闖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特點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引導著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依靠中國人民大眾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無產階級的事業是國際性的事業,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應該按照國際主義精神互相支持、互相援助。但是,任何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及其領導的革命,總是在本國范圍內進行的,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于其他國家的支持和幫助,更不能依賴于某個國際指揮中心,而必須主要依靠本國人民自己的力量,把基本方針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立足于自力更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這是決定中國革命性質和前途的重要因素。我們黨一直十分重視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聯系,密切關注世界革命形勢的發展變化,盡力爭取國際革命力量對中國一切可能的支持和幫助。同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中國革命放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點上,放手發動和依靠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特別是革命的戰略重心轉移到農村,走上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后,我們黨同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建立了密切聯系,找到了中國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同時,由于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偏僻性和國內外反動勢力的包圍封鎖,使我們黨同國際革命力量在較長時間里處于基本隔離的狀態。這使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更加堅定了立足于自力更生,最大限度地發動和組織人民革命力量的決心和立場。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有利的國際形勢和世界革命人民的支持,但從根本上說,這一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依靠中國各族人民自己的力量所取得的。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經驗的必然結論。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我們黨一直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接受共產國際的組織領導。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有不少正確的指導和幫助,但是也犯了很多錯誤,主要的就是粗暴地干涉中國共產黨的內部事務和脫離中國實際的瞎指揮。同時,中國共產黨內也存在著嚴重的教條主義,把共產國際指示和蘇聯經驗神圣化,把是否尊重和服從共產國際的決議、指示作為劃分政治是非的標準,提出要“百分之百地絕對忠實于共產國際的列寧主義總路線”。共產國際的粗暴干涉同中國黨內的教條主義結合起來,曾使中國革命幾乎陷于絕境。沉痛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逐漸認識到堅持獨立自主的重要性。毛澤東曾談到:“從一九二一年黨成立到一九三五年,我們就是吃了先生(指共產國際──引者注)的虧。綱領由先生起草,中央全會的決議也由先生起草,特別是一九三一年的(指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引者注),使我們遭到了很大的損失。從那以后,我們就懂得要自己想問題。……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26實際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就開始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中國特點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開辟及其理論的形成,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突破外國模式的第一個偉大創舉。1930年,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27,標志著獨立自主的思想已經基本形成。1935年的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轉折點,也是我們黨第一次在沒有共產國際干預的情況下獨立地解決黨中央的組織問題和路線問題,因而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抗日戰爭爆發后,毛澤東根據形勢的變化,針對同國民黨的關系,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作戰方針和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其著眼點就是要獨立自主地放手發展人民抗日力量,依靠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1938年,毛澤東又根據中國抗日戰爭同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密切聯系,提出了“以自力更生為主同時不放松爭取外援的方針”28。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針對我們黨面臨的困難局面,強調要把我們的方針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組織的力量,打敗一切中外反動派”。29正是靠著這種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信心和勇氣,我們黨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善于斗爭,善于勝利,終于打敗了美蔣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建國以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發展為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新中國成立前夕,周恩來即明確指出:“我們對外交問題有一個基本的立場,即中華民族獨立的立場,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場。”30在這個立場上,我們始終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頂住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所施加的一切壓力,克服了西方國家經濟封鎖造成的嚴重困難,維護了中國的獨立和主權。事實證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們黨通過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經驗得出的必然結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從沒有動搖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決心,從來沒有在任何外來的壓力面前屈服,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二)我們的方針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其基本思想就是要把我們的方針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從中國實際出發,找出適合中國情況的前進道路,并依靠中國人民的力量實現自己的斗爭目標。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尤其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革命和建設事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這個基點上,獨立地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發動和依靠中國人民的力量,終于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我國在國際舞臺上樹立了獨立自主的民族形象。
  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走自己的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基于無產階級革命必須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和克服各國工人運動中機會主義派別的考慮,比較多地強調了無產階級在國際范圍的統一的聯合行動。但是同時,他們仍然指出,工人階級必須在國內作為階級組織起來,而且它的直接斗爭舞臺就是本國。馬克思曾說:“想要使所有國家的運動都采取統一的形式是荒謬的。”31列寧是在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激烈論戰當中勝利領導了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了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和俄國革命的成果,列寧在領導建立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的過程中,比較多地強調了俄國革命道路和經驗的普遍意義。但是,當共產主義運動擴展到東方,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興起革命運動之時,列寧也曾指出,東方共產主義者面臨著歐洲各國所沒有的特殊條件,面臨著全世界共產主義者所沒有遇到過的特殊任務,無論在哪一部共產主義書本里都找不到現成的解決辦法,應當“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解決這個任務”。32不過,總起來說,各國無產階級政黨能不能從本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道路,這在當時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還是一個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從實踐來看,當時除了俄國十月革命以外也還沒有其他成功的范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鮮明地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不象資本主義國家那樣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象俄國十月革命那樣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了相反的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這條正確的革命道路不僅引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而且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多樣性的先河。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又領導我們黨從中國實際出發,成功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極為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特別是實現了馬克思、列寧曾經提出但沒能實現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毛澤東又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并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盡管這一探索后來發生了嚴重曲折,但是這一課題的提出及其正反兩方面經驗,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事實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了解中國的情況,適合中國特點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只能由中國人民來尋找、創造和決定。堅定不移地按照中國的情況走自己的道路,這是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中國的事情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辦,堅持自力更生。任何國家的革命和建設,都必須主要依靠本國的黨和本國人民的力量,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這絕不是說,不要利用外部的力量,不要爭取國際的援助,問題的關鍵在于把基點放在什么地方。只有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最大限度地動員群眾、組織群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不受制于人。列寧曾指出:“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群眾擺脫壓迫和專橫的真正解放,不是這些群眾自己進行獨立、英勇、自覺斗爭的結果。”33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毛澤東曾以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豪邁地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34在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的危急時刻,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己創建的紅軍和廣大農民群眾,獨立自主地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使中國革命走上了復興和發展的正確道路。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面前,我們黨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獨立自主地發展人民抗日力量,獨立自主地開展敵后游擊戰爭,使我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和人民抗日力量,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和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并因此在國際上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同情和支持。在解放戰爭中,我們黨按照毛澤東提出的自力更生方針,依靠自己組織的力量,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打敗了美帝國主義扶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搞革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同樣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站在獨立自主的立場上,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國際壓力,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尊嚴,立于自力更生的基點上,艱苦創業,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使綜合國力得到不斷增強,逐步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事實證明,只有著眼于本國人民的力量,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才能把中國的事情辦好,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正如無產階級的戰歌──《國際歌》中所唱道的:“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們黨的立足點,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它在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各項事業中,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必須貫徹于我們的各項工作之中。只有正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一立足點和基本國策,才能使我國的各項事業和我們的各項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推向前進。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必須正確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內因和外因、統一性和獨立性的辯證關系。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貫串著毛澤東關于普遍性和特殊性、內因和外因、統一性和獨立性的辯證關系的思想。毛澤東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構成了一個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成為我們認識一個事物的基礎;同時,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當我們研究一定的事物的時候,就應當發現事物內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這兩個方面及其相互聯結;唯物辯證法并不排除外因的作用,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統一性和獨立性是對立的統一,要有統一性,也要有獨立性。我們堅持從中國的特殊國情出發,同時也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統一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之中,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充滿生機和活力。我們堅持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道路,同時也堅持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般規律,并以獨創性的經驗進一步證明一般規律的普遍意義。我們堅持以自力更生為主,同時也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不放松爭取一切可能的外援,但我們的立足點必須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我們只有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內因和外因、統一性和獨立性等方面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才能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必須正確執行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毛澤東一貫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時也十分重視中國與世界的密切聯系。他認為:“在資本主義時代,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各國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響和互相激動,是極其巨大的。”35“中國無論何時也應以自力更生為基本立腳點。但中國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中國與世界緊密聯系的事實,也是我們的立腳點,而且必須成為我們的立腳點。我們不是也不能是閉關主義者”。36中國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我們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依靠中國各族人民自身的力量取得的,但是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各國革命力量的支持,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里,主要由于長期被封鎖、被孤立的客觀環境,同時也由于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歷史經驗出現了片面性和絕對化的理解,我們曾一度忽視同外國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閉關自守的傾向。實踐證明,我們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一方面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立足點;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學習和借鑒外國一切對我們有益的先進事物,爭取一切可能的外援。我們既要反對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曲解為閉關自守,甚至把爭取外援說成是“崇洋媚外”的錯誤觀點;也要反對那種盲目迷信外國,以至于奴顏婢膝,卑躬屈節,喪失民族尊嚴,損害國家利益的丑惡行為。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必須正確認識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統一。中國共產黨是國際主義者,同時也是愛國主義者,必須將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體現了國際主義精神。列寧曾指出:“真正的國際主義只有一種,就是進行忘我的工作來發展本國的革命運動和革命斗爭”。37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走自己的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同時也就是對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的支持和貢獻,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有機統一。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根據我們黨“為保衛祖國反對侵略者而戰”的口號曾經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國際主義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實施。共產黨員站在抗日戰爭的最前線,為保衛祖國而戰,正是國際主義在中國的實現,一點也沒有違背國際主義。只有政治上糊涂的人,或者別有用心的人,才會瞎說我們拋棄了國際主義。38中國共產黨堅定地維護中國的民族利益,同時也尊重別國的民族利益。我國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既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共同利益,也體現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統一。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必須努力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艱苦奮斗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中國的特殊社會歷史條件下,要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革命和建設,必然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必然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必須以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開拓奮進。因此,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必然要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艱苦斗爭環境中,不畏艱險,不怕困難,形成了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并成為我們黨的光榮傳統。黨的七大時,毛澤東曾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教育全黨,要求全黨象愚公那樣有堅毅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堅信我們的事業一定勝利,不被“山”一樣的困難和敵人所嚇倒;要象愚公那樣正確對待困難,“每天挖山不止”,堅韌不拔,毫不動搖,為實現黨的目標努力奮斗。中國人民正是以這種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推翻了壓在自己身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也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初步改變了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輝煌成就。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家寶,只有努力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才能做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發展我們的各項事業。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并不是各自獨立、互不相關的,而是相互貫通、有機統一的。我們應當相互聯系地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學習,才能完整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同時,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也不是孤立和抽象的,而是貫串于毛澤東思想的各個組成部分,表現在毛澤東的全部科學著作中,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全部革命活動中。我們應當結合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澤東的科學著作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實踐來學習,才能準確地把握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只有深刻地領會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才能更好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真正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也才能靈活地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實踐中去。


  1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頁。
  2 《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92頁。
  3 《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16頁。
  4 《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99頁。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74頁。
  6 《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34頁。
  7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19、827頁。
  8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791頁。
  9 《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09、112頁。
  10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791頁。
  11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00頁。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頁。
  13 《列寧選集》第1卷,第203頁。
  14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798、1094頁。
  15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795、801、802頁。
  16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12、813頁。
  17 《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34頁。
  18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20頁。
  19 《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348頁。
  20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頁。
  21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790頁。
  22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99頁。
  23 《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310頁。
  24 《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319頁。
  25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98頁。
  26 《毛澤東有關遵義會議的部分論述》,《文獻和研究(1985年匯編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頁。
  27 《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15頁。
  28 《毛澤東軍事文選》,第195頁。
  29 《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132頁。
  30 《周恩來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1頁。
  3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519頁。
  32 《列寧選集》第4卷,第105頁。
  33 《列寧全集》第17卷,第72頁。
  34 《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61頁。
  35 《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03頁。
  36 《毛澤東軍事文選》,戰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191頁。
  37 《列寧全集》第24卷,第52頁。
  38 《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21頁。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