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評三國
毛澤東評三國——劉備
毛澤東曾多次談論劉備,其褒貶十分中肯。他對劉備的贊賞,主要集中於劉備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據薄一波回憶,毛澤東在與他談及《三國演義》時曾經說過:看這本書,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要看組織。你們北方人——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組織了一個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幹部”一起建立了一個很好的根據地。
1959年3月2日,毛澤東在鄭州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談起了翦伯贊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有關評論赤壁之戰的文章:翦伯贊說,劉備這個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厲害的。但是事情出來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點。劉備的長處是善於用人,所以能得到像諸葛亮那樣頗有才智、品學兼優的智士輔佐。
毛澤東認為,劉備的缺點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好感情用事,這是劉備的最大缺點。1949年3月24日,毛澤東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經劉備家鄉河北涿州時,對警衛員們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就是在涿州同關羽和張飛結拜成異姓兄弟的,這裏就是書中說的“桃園三結義”的地方。劉備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學識淺,好感情用事,在許多問題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為想報二弟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顧,不聽勸阻,貿然負氣出兵,結果被東吳打得大敗而歸,自己無顏再回成都見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臨近湖北的四川省東部奉節縣東的白帝城。
二是這個人不能區分主次矛盾,因此導致了失敗。1941年初皖南事變後,毛澤東借用劉備的例子,指出對於各部分的國民黨人,應當采取不同的政策。毛澤東說:三國時期,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裏,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於劉備沒有區分與處理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在謀略中沒有抓住主要矛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劉備不了解這一點,見關羽被殺,荊州丟失,遂起兵攻打東吳,眾臣苦諫都不聽,實在是因小失大。
鑒於這些,毛澤東在1958年3月的成都會議上曾明確指出:三國時劉備不好,還是老頭子掛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