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毛澤東24歲首次用兵展現軍事才能 以一百破三千

  1917年11月,桂系軍閥譚浩明的軍隊大敗湖南督軍傅良佐的軍隊。消息傳來,傅率城內的殘兵敗將倉皇出逃。其時,譚軍主力尚在衡山、湘鄉一帶,不能即刻趕到長沙。
  因此,傅軍的逃離使長沙突然成了一個無政府世界。戰局動盪不定,市民驚恐萬分。中旬,戰事逼近長沙,轟隆隆的炮聲不時傳來,傅軍潰兵隨處可見。一時間,有關戰事的謠言紛起,鬧得人們惶恐不安……
  湖南一師位於長沙南郊,正是潰軍北撤的必經之路。為了躲避潰軍進校占屋,打劫搶掠,傷及學生,學校決定全體師生暫到城東五裏的阿彌嶺躲避一段時日。毛澤東得知消息後,匆匆趕到校長室,懇切希望校長不要“棄校”。毛澤東說:外面戰事混亂,外出躲避恐怕凶多吉少。學校一旦空虛,亂兵便會擅入打劫。因此,“離校不如護校”,只有利用學校牆高宅深的優勢,加上學生護衛,“方可保自身和學校無虞”。校方權衡再三,覺得毛澤東說的在理,決定採納他的意見。
  於是,被師生們譽為“足智多謀、渾身是膽”的毛澤東,協助校方,領導全校“學生志願軍”立即投入到緊張的“護校”行動中……
  首先,毛澤東將學校內所有的體育尖子組織、招集在一起,並委以帶頭護校的重責。接著,他號召同學們將教室裏的桌椅板凳搬出來,堵住所有通向外界的校門,並在院內構築壁壘,準備作戰。同時他還採取從前湖南農民護院的老辦法,率領學生們將竹片削成十分銳利的鋒尖,插在校園圍牆上,並佈置學生在各個通道處“持槍”站崗,且“晝夜巡邏,警衛非常。”而這些學生手中的武器,不過是些普通農具和上操用的木槍、棍棒而已。
  兩天以後,有些零星潰兵開始進城,並躑躅於長沙街頭。但當他們經過一師門前時,見大門緊閉,並有威嚴的“學生軍”放哨巡邏,便沒敢擅入騷擾。毛澤東獲悉這一情況後斷定:這批前線潰軍,目前尚不知長沙城內的虛實,所以不敢貿然四處亂闖。同時,毛澤東又探得情況,還有近4000潰兵正在距學校南幾裏地的猴子石觀望徘徊,並到附近農家搶飯吃。這消息頓時使全校師生陷入緊張慌亂中。
  毛澤東決定喬裝打扮,親自到猴子石附近探聽實情。回來後,根據探得的情況,他分析:這些既驚慌又疲憊的潰兵,儘管知道傅良佐已率部逃走,卻不知道桂軍尚未進城,正如驚弓之鳥。一旦他們知道長沙只是一座“空城”,便會大膽闖入,姦淫擄掠,為所欲為,長沙市民和一師校園便會遭受一場浩劫。因此,毛澤東認為,必須趁潰兵驚魂未定,設法將他們趕走,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毛澤東向校方提出緊急建議:“主動出擊”,組織學生志願軍截擊潰兵,寧可冒天大的危險,也要繳了他們的械,趕走這支潰軍,以確保長沙城和學校的絕對安全。
  這是個既大膽又很冒險的設想!該設想得到校方及全體師生的一致擁護和支持。
  經過一番周密籌畫,毛澤東的設想很快便開始實施了……
  毛澤東首先組織起一支由百餘名健壯膽大的同學參加的志願軍,作好出發準備。
  並簡單交待了“作戰意圖”,即:手持自製木槍等“武器”,兵分三路潛出學校,悄悄埋伏在猴子石附近的幾個山頭上,以形成對潰兵的包圍之勢。而後,他持學校公函前去南區警察局借人,請求他們派員增援。
  吃罷晚飯,第一師範的100餘名學生志願軍一律穿上平日操練時的軍裝,同“借來”的20餘名荷槍實彈的員警一道,整齊地集合在操場上。月夜朦朧,真假莫辨。遠遠望去,還真象一支全副武裝的正規軍呢。
  毛澤東站在操場中央,在作了簡短的戰鬥動員後,即命令隊伍按照預定的計畫和部署,分頭進發……
  毛澤東親率一支南路軍,由妙高峰下去,穿過鐵路,迂回到北洋潰軍正面,準備阻攔其進路。其他兩路則分別包抄潰軍的後路和東路,員警則扼守學校背後的制高點——妙高峰山頭。沿途上,又有一些學生發動起來的農民和工人夜校的學員,手持農具、木棒、銅鑼和大鼓等,陸續加入到隊伍中來。
  夜深人靜。各路隊伍已“各就各位”,這時突然發現:在與湘江平行的粵漢鐵路上,影影綽綽的潰兵猶如一條大黑蛇,正惶惶不安地向北蠕動。當這支潰軍進入到學生和員警等潛伏的地域不遠時,毛澤東立即命令埋伏在山頭上的員警鳴槍三響。霎時間,只見寫有“桂”字、“湘”字和“粵”字的燈籠,一起點燃。漫山遍野,燈火通明。隨後,毛澤東又令員警放了一陣排槍,其餘持木槍的同學則在洋油桶裏大放爆竹。遠處,則軍號陣陣,鑼鼓喧天。一場“激戰”就這樣打響了。
  稍頃,毛澤東命令停止打槍,並讓幾個同學用桂林話一遍遍高喊:“傅良佐逃走了,桂軍已經進城了!……你們被包圍了,趕快投降吧!……只要你們放下武器,就放你們回家!……”
  桂軍潰兵被這漫山突如其來的槍聲、炮聲、鑼鼓聲、呼喊聲鎮住了,頓時亂作一團。
  由於不知城內虛實,因此未敢輕舉妄動。毛澤東摸透了潰軍的心態,趁勢急派代表前去交涉。不一會,只見潰軍隊伍中紛紛舉出了白襯衣,表示願意投降繳械。
  毛澤東速派人將他們引到一師的前坪,命令他們放下武器,隨後又令他們全體後退十步。3000餘人竟都遵令行事。全校師生見狀,個個又驚又喜。當晚,在安排好潰軍的食宿後,一師師生傾巢出動,一齊前來收拾槍支。他們扛的扛,抬的抬,將繳獲的武器全部運進學校,堆了滿滿一禮堂。
  次日天一亮,毛澤東等又向長沙商會籌集遣散潰兵回家所需的經費。因商會懼怕潰軍久留可能危害其利益,因此十分情願地捐出了一大筆款項。
  毛澤東給潰兵每人分發五至七元大洋,並親自將他們送上開往武漢的火車,就這樣“兵不血刃”地遣散了這支隊伍。
  學校保住了,長沙城也避免了一場潰軍的騷擾。毛澤東機智果敢,不傷一人,率一群“秀才”繳了數十倍於己的“武士”的槍,堪稱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事後,一師的師生乃至長沙的員警,都說他是“一身是膽”!並取外號叫他“毛奇”。
  事實上,膽量與奇謀、敢打與必勝是相伴而行的。毛澤東決非是一介武夫。當時,他的同班同學鄒蘊真曾經問他:“萬一當時敗軍開槍還擊,豈不甚危?”毛澤東不假思索,當即有理有據地回答道:“敗軍若有意劫城,當晚必將發動,否則必是疲憊膽虛,不敢通過長沙城關北歸,只得閑守於此,故知一呼必從,情勢然也。”言語中充滿自信。
  多年後,毛澤東在與友人閒談時言及此事,笑道:要說搞軍事,恐怕那才真是第一次哩!然而,就是其平生所搞“第一次”軍事行動,卻充分顯示出毛澤東用兵如神的超凡“天賦”!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