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毛泽东资料馆 > 伟人诗词 > 诗词列表

水调歌头·游泳

  发表时间:1956.06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译文】
  刚喝完了长沙水,
  现又吃了武昌鱼。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
  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哪管得风吹浪涌,
  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
  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
  孔子在岸边叹道。
  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
  龟蛇二山静静伫立,
  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
  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
  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
  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
  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注释】
  1. 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2. 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3. 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 天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4. 宽余: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6. 风樯(qiáng):樯,桅杆。风樯,指帆船。
  7. 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注。
  8. 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9. 天堑(qiàn):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10.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西江石壁”)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 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到那时,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平湖”里来。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 界真是大变样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巫山形成的峡谷巫峡和上游的瞿塘峡、下游的西陵峡合称三峡。”巫山云雨“,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 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题解】
  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毛主席畅游长江】
  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毛泽东共畅游长江17次。“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便是他第一次游长江时写下的名句。
  1966年,毛主席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了,他还要再游一次长江。考虑到安全原因,中央和湖北省委再三劝阻,地方领导也怕出事,主席感冒拉肚子腿抽筋等等都是大事,谁也负不了责任。然而对于极赋个性、有着浓郁诗人气质,又一贯天马行空的毛泽东来说,他可以很轻 松地面对这种善意的劝阻听而不闻,更何况此次游长江绝非兴致所至,心血来潮,而是意义重大:因为此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帷幕徐徐拉开的关键时刻,老人家要让他的对手们看看,“我是不行了吗”,同时也是对全国人民的一次展示—“我的魅力依旧”。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游长江,7月16日,在一群游泳高手的保护下,毛主席顺流而下,在不大的风浪中“胜似闲庭信步”。
  在武汉,毛泽东还接见了美国友人、作家路易斯·斯特朗,还见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元帅只是在岸边看着,听毛泽东大讲搏斗和征服的理论,毛说我们不怕大风大浪,蒋介石大吧,美国人大吧,只要你敢顶,就没什么可怕的。毛还对美国作家说,我想还游密西西比河,大概美国总统不同意吧。
  这次游长江自然会留下许多好照片,但传播最广的、家喻户晓的名作,当属他在快艇上的这一张。其不仅在报刊上广泛刊登,还以宣传画、展览图片等形式流传在中国的各个角落。
  既然是反映伟大领袖游长江,为什么不选一张水中游泳时的照片作为代表作广泛传播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游泳时只能从高处向低处拍,而这样的拍摄角度基本没有办法获得伟岸、神威的形象,相反只能产生俯视、渺小的效果,而对于伟大领袖来说,伟岸神威的形象,要比游泳本身重要得多,加之还有大量的文字报道,照片用在船上身着浴衣这样的情节来点明游泳就足够了。尤其还要挥手,在船上挥手,就会有“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效果,在水里挥手,虚假做作不说,还容易给人以“救命”的错觉。
  这幅作品的拍摄者是曾在毛泽东身边任专职摄影师、新华社中央组的着名摄影记者钱嗣杰。钱老1946年参加革命,是地地道道的“红色摄影师”,如今离休在家。回忆起当时拍这幅照片时的情景时,钱老说:
  1966年7月16日这一天,天气特别好。毛主席一行人到了武汉长江大桥附近的江面上,主席从快艇上的梯子下到江里,只穿了游泳裤,也不戴游泳帽。游了一小时零5分钟。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还有8341部队(中央警卫团)的十几个警卫,都是游泳高手,主席很不喜欢离他们太近,但是汪东兴又不放心,所以派了这些人保卫,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大概就二三米的样子,确保“一步就能到”的距离。而且事先已经按这个线路趟了一遍。那时已经不是“横渡”长江了,而是顺流而下,所以叫“畅游长江”。为了这次游,主席已经叨咕了很长时间了。
  毛主席实在是太想游泳了。他在湖南老家时就喜欢游,而且他和其他人游海水不同,他认为那就是个“泡海水”,主席是要“横渡”,要的是拼搏,他的游泳,早已超过了体育锻炼的含义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
  我在旁边的小木船上跟着拍摄。当时正好在举行第11届横渡长江游泳比赛,江边两岸都是游泳的人们,为避免和人们相遇,主席的快艇在江中心。主席游完上了船,就问我们这些人(警卫、大夫、护士、我)游了没有,我们说游了,他才高兴,披上睡衣在甲板上散步。这时被一个游泳的小学生发现了:毛主席!小学生喊了一嗓子。这下不要紧,所有的人都开始往主席的船游过来,警卫们着急了,赶快让主席的船离开,但人们仍然在欢呼,喊着“毛主席万岁”,“我看见毛主席了”。水上顿时组成了一道红色的长城—红旗和红色的游泳衣。我也被这番景象所感染了,快步到了主席的旁边,拍了这张他向群众挥手的的照片。他的身后是武汉长江大桥,他曾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来赞赏这座大桥。为了安全,我们的快艇很快向上游驶去,游泳的人们渐渐地消失在江面上。主席一直穿着睡衣,到了岸上进了汽车,一直到了驻地才换的衣服。
  我当时用的是德国的禄莱相机,英国的伊尔福胶卷。还有135的莱卡相机。7月25日照片在《人民日报》上登出,与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消息一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我那次拍了30多张,两个120的,一个135的。这边新华社催着要照片,我就把胶卷给了中办主任汪东兴,他自然会有办法带回北京。后来有人告诉我,主席看了这张照片很满意。主席有个特点,他从来不审照片,只有大型活动如“五一”、“十一”时周总理才看,以防把哪个民主党派的大人物给漏掉了。
  给主席拍照片非常紧张。我那些年一直都不敢放松。每次拍完了就等着冲洗放大之后,发了稿才能睡踏实。一出去就要想着要把照片拍好,因为各大报早都留着窗口呢,你必须拍好,责任重大。像平时采访,领导人接见时就几分钟,而且从不考虑给记者留点时间。走进来,握手,坐下,马上就点烟了,这时就不能拍了。如果这几十秒内还没拍好,就只有等着结束了。而同时期的外国记者就不同,他们敢说话,可以要求总统给个笑脸或一两分钟,做个姿势。只有周总理会考虑给记者一点机会。其他领导人都是直接进去、握手、寒暄、坐下。往往有时只有一个人拍时我就更紧张。
  去外地更是家常便饭。主席往往一年里有一半时间在外面。我也就得跟着走,家里人也不知道,也不许问。没有电话,也不能写信,都是保密要求。主席喜欢坐火车,到哪里支线上一停,吃喝拉撒带办公都有了。也省得给地方同志添麻烦。我经常是半年才回一次家。粗算了一下,这一辈子我在外面的时间就有20多年。
  毛主席用“畅游长江”来抒发他的豪情斗志,晚年的邓小平则常说:“我能游泳,说明我身体还可以,我能打桥牌,说明我脑子还可以。”是呀!在伟人政治的时代,领袖的身体和大脑,无不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命运。所以,他们的健康不仅是自己的话题,还是全国人民,乃至国际社会的重要话题。
  与这次在快艇上挥手仅隔一个月,便是毛主席更为着名的一次挥手—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百万红卫兵大军的挥手。这一挥的神力可谓史无前例,它令“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最终的结果是,神州大地犹如台风袭过,一片狼藉,惨不忍睹,这是后话。
  一些研究“文革”的专着记载:1966年7月25日《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在头版头条登载了毛泽东横渡长江的报道和照片,当人们看到毛泽东在快艇上挥手检阅正在长江中游泳的人流的巨幅照片时,对73岁高龄的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产生了一种无法形容的信赖感。确实像报纸上宣传的那样,人民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向群众呼喊“人民万岁”!激励着群众更坚定地“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受这次毛泽东游长江的激励,很多地方都展开了渡江活动,因为“大风大浪”和“搏斗”与“革命行动”、“英勇气概”这类内容总是很协调,既然崇拜伟大领袖,那当然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了。
  文章摘自《烙刻——记忆中的影像》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权利归香港毛泽东诗词网所有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泽东诗词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