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毛澤東布下沿海開放的大局
來源:《國企》雜誌陳冠任
毛澤東的思想很邃遠,有人說:“很少有人考慮問題能有他那樣全面,那樣長遠。他對於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設想是那麼深思熟慮,又是如此長遠,可以說看遠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確實令人驚訝。”
這話沒錯兒。
毛澤東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的考慮不僅長遠,而且是全方位的。在他的思想中,經濟的發展,必須是全面的、立體的,決不是某一行業、某一產業的畸形發展,而是大經濟、大生產、大貿易,國民經濟各方面整體式推進。為此,他不僅重視事關人民生存、吃飯的農業,還重視事關穿衣和社會建設的工業,並且對基礎建設也十分重視。在毛澤東後,中國的改革開放以沿海地區的開放最早拉開序幕,而事實上毛澤東本人就是我國沿海建設和開放的第一人,是中國最早宣導開放的人。
毛澤東對外開放的思想一直有。1936年,他在延安第一次接受西方人採訪時就對斯諾說:我們不僅團結友好國家進行互助互利的友好往來,而且“歡迎外國資本的投資”。1944年他在接受美國記者福爾曼採訪時,清楚地表明瞭我黨對待外資的態度:“在相互同意的原則下,我們允許並歡迎美國在我們的統治內部商業及工業方面投資。我們所能做得出的我們都要做,但是有很多事我們不能做。我們歡迎外國人以及外國資本來做這些事。中國是落後的國家,所以我們非常需要外國的投資。”
這些都是戰爭年代的,那麼新中國成立後,他的思想改變了沒有呢?十幾年如一日,他還是如此。1949年12月他在莫斯科訪問時就曾致電周恩來並中央詢問出入貿易情況,說務請統籌蘇、波、德、捷、匈及英、法、荷、印、緬、越、羅、澳、加、日、美等國1950年的出入口種類和數量。其中包括大國小國,包括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
但是,美國發動朝鮮戰爭和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禁運,使得新中國與西方的開放沒有順利展開。1954年朝鮮戰爭結束,毛澤東在會見美國工黨代表團時向客人呼籲:我們走的是兩條路,讓我們做朋友吧,不僅在經濟上合作,而且在政治上合作。並進一步陳述說:“我們這類國家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並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繫,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繫,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倡議中美之間,“一要和平,二要通商。”10月,他與印度總理尼赫魯會面時再次強調了這個“兩要”原則。
在經濟建設中,毛澤東強調自力更生——主要靠自己,但也強調要對外開放——借助外力,並且他一有機會就會呼籲,努力巧引外力,比如第一次出訪蘇聯就簽訂了巨大的外援合同。在國內工作中,他也積極養魚先蓄水,為對外開放創造條件。他沿海建設和開放思想在建國後第一次視察上海時表現更為直接。
1955年11月初,毛澤東來到了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上海,進行實地視察。
5日,天氣晴朗,金風送爽。上海港的領航船——“港申號”輪船掛滿了五色彩旗,靜靜地停靠在黃浦碼頭。上海港務局黨委書記韓克辛早早來到了“港申號”輪船,仔細檢查安全情況後,站在碼頭上船舷邊,迎著清爽的晨風,懷著興奮的心情,等候著毛澤東等人的到來。
10時42分,幾輛黑色轎車緩緩駛進碼頭,在“港申號”輪旁平穩停下。毛澤東在上海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第二書記陳丕顯等人陪同下,來視察上海港了。
當毛澤東從小汽車上走下來時,韓克辛快步迎上前,握住他的手問候道:“毛主席好!”毛澤東點點頭。
韓克辛扶著他,通過舷梯,登上了“港申號”輪船。船員們早已列隊,整齊地站在甲板上,興奮地鼓著掌。毛澤東滿面笑容,揮手致意,在韓克辛的引導下,走進了輪船的休息室。
這時輪船拉響了汽笛,徐徐離開碼頭,向上遊駛去。毛澤東隨即就從休息室走了出來。江面風平浪靜,一群群白鷗臨水飛翔。他信步登上了駕駛臺甲板,站立在欄杆邊,舉目四望。韓克辛開始向他介紹上海港的歷史,告訴說遠在宋代,上海青龍鎮就有“江南第一貿易港”之稱,但從鴉片戰爭開始便淪為洋人的海港,被外國勢力控制100多年,沒主權,連關稅收支權都被奪去。國民黨幾個官僚在港內控制一點碼頭、倉庫和堆場,規模極小。整個港口的吞吐量不大。
毛澤東聽著,語重心長地說:“上海是我國第一大港,又是一個國際港口,解放前由於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控制、操縱,發展不快,現在變成了我們自己的港口,是一個大有發展前途的港口。”
柯慶施對韓克辛說:“你給毛主席講講解放後的情況。”
韓克辛說:“解放後,港口沒收了官僚資本,趕走了外國資本,收回了港口主權, 固定了碼頭工人的工作,建立了港務局領導機構,統一港口的行政管理和生產,並且對私營航運業和私營碼頭倉庫業有步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還對裝卸工作進行了技術改革,逐步使用機械代替人力裝卸。由於生產關係的改變,生產力水準大大提高,港口年完成吞吐量增至1100多萬噸,全港85個碼頭泊位,年均每天完成吞吐量3.5萬噸。如今通過上海港進出口的商品不斷增加,與68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毛澤東很高興,露出欣慰的神色說:“68個了啊!”
“是的,吞吐量為94.3萬噸。”韓克辛頗為驕傲地說,“工人們說新舊港口對比,真是兩個世界,兩重天,海港面貌日日新。”
毛澤東叮囑他說:“你們一定要把這個大港口管理好,使它有個比較快的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港申號”輪船繼續平穩駛著。毛澤東不時詢問看到的碼頭和停泊江面上的輪船情況。駛到高陽路碼頭時,韓克辛主動告訴說:“這裏原來是英商的公和祥碼頭。”
毛澤東問道:“這個碼頭情況怎樣?”
“解放前上海港外商的碼頭倉庫,有英商的太古洋行、公和祥碼頭公司和美商的總統輪船公司,一共經營九個碼頭和倉庫,占了全港的大多半。”韓克辛指著對面原公和祥碼頭說,“它是屬於英商怡和洋行的,當年靠走私販運、堆存、轉運鴉片起家,以後又靠經營軍火裝卸、儲存發財。他們仗著洋商在華特權,勾結地方官僚,搶奪民產,侵佔公地,霸佔碼頭和倉庫,操縱港口碼頭倉庫業務,橫行霸道。他們還佔據港內深水地段,又以資本雄厚的外商輪船公司做後盾,隨意制定費率,壟斷港口碼頭倉庫業務,比黑社會還壞。1949年初,他們看我們就要渡江,特權就要沒了,趕緊抽逃資金逃跑,上海解放時他們碼頭倉庫業只剩下一些搬不走的老建築和舊設備。”
毛澤東關切地問道:“對這些外國人的碼頭倉庫,你們是怎樣解決的?”
“是通過轉讓的辦法接收過來的。”
毛澤東進一步問道:“怎樣轉讓的?”
韓克辛便詳細地彙報轉讓過程,告訴說:“解放後,美國等西方國家敵視我們,支持老蔣,轟炸上海,封鎖上海出海口。1950年底,美國凍結我在美財產,我們相應宣佈徵用美國在華財產,上海港徵用了美商上海碼頭堆疊公司,對其餘的外商碼頭、倉庫則繼續由外國資本家或代理人經營,業務由我們港務管理局統一管理,統一調度,這樣取消了他們牟取暴利的特權,統一費率收費。這些外商沒了特權,就搞不下去了,主動要求把資產轉讓給我們,條件是他們的欠債由我們還,設備無償轉讓給我們。我們同意了。到1954年,外商大部分碼頭倉庫移給港務局統一經營管理,變成了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財產。”
“這麼轉讓,對我們來說,是吃虧還是有利?”毛澤東又問道。
韓克辛回答說:“當然是有利啦。”
毛澤東高興了,說:“轉讓這個辦法好。”
此時正是社會主義改造高潮,毛澤東很關心上海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情況,問起了上海港私營碼頭倉庫和輪船公司改造的情況和做法。上海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水上單獨分為一個口,恰好是由韓克辛主持。他告訴毛澤東說:“水上口分為三個部分:私營海船、私營長江船、私營碼頭倉庫和駁船。上海私營航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始較早。1953年4月,北洋航線的中興輪船公司、海鷹輪船公司就成立了公私聯營中興海運公司。第二年,大陸、華勝等五家小的私營輪船公司合營。與此同時,上海地區的長江私營航業也實行了合營。”
毛澤東問道:“對私方人員怎樣安排的?”
“根據量才錄用,適當照顧的原則,對私方人員作了適當安排,例如北洋航線27名私方人員,安排擔任籌委會副主任委員2人,副總經理2人,正副科長8人,其餘14人分別按專長在科室擔負業務工作。”
接著,他向毛澤東彙報了私營碼頭倉庫業和私營駁船的社會主義改造情況。毛澤東特別詢問了上海有名的實業家劉鴻生的家庭和企業悄況。韓克辛說:“劉先生是位了不起的愛國企業家。他除創辦了中華碼頭公司,還開辦了中華煤氣公司、上海章華毛麻紡織公司、大中華火柴公司、上海水泥公司等不少的企業。建國後,他歷任上海市政府、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還在民建和工商聯任職。現在他年事已高,不大過問碼頭公司的具體業務。他的兒子劉念智先生擔任中華碼頭公司經理,也是最早向市政府和港務局提出要求合營的申請,現在是公私合營上海港碼頭倉庫公司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毛澤東神情嚴肅地囑咐說:“這些問題很重要,有一定的複雜性,處理時一定要講政策,要注意掌握好政策。”
“港申號”輪船還在乘風破浪往前航行。滔滔的黃浦江上,大小船舶穿梭進出,兩岸碼頭的巍巍塔吊,上上下下十分忙碌。毛澤東每到一地,總是要見見群眾的。於是信步走到駕駛臺後面的甲板上。這裏設有信號旗杆,信號員升降不同形狀和色彩的旗幟向附近船舶和碼頭發出各種信號,以保證航行安全。信號員崔汝功正在旗繩旁值班。毛澤東徑直向他走去,遠遠就招呼說:“同志,你好!”走近後和他握手。
24歲的小崔握住毛澤東的大手,激動得結結巴巴地說:“毛主席你好!”
毛澤東問起了他的家庭情況,小崔一一回答。毛澤東關心地問道:“你讀過書嗎?一般的報紙、書刊能看懂嗎?”
“讀過幾年小學,對一般報紙和通俗書刊能看懂,但要進一步學習,就有困難。”小崔回答。
毛澤東見他讀過書很高興,鼓勵說:“那不錯嘛!還應該不斷地努力學習,提高文化水準,多為人民服務。”
這時海風漸漸大起來了,江面上浮起灰白色的浪花,船有些顛簸。在隨行的柯慶施、陳丕顯等人勸說下,毛澤東回到了駕駛臺。他站在舵工陳綠庭身旁,隨手拿起望遠鏡瞭望前方。
快到中午時分,輪船到達了江南造船廠附近,然後調頭返航。毛澤東在休息室裏問韓辛克道:“你過去在哪里工作?”
“在山東渤海,搞地方工作。”
在場的柯慶施對韓辛克說:“你寫給主席看吆。”
於是,韓辛克用筆寫下“我叫韓辛克,進上海前在渤海三地委,擔任過書記”的字樣,毛澤東看了,關心地問道:“你從農村轉到城市,工作有困難嗎?”
韓辛克坦誠地回答說:“困難不少,港口工作面廣,也比較複雜,而且還涉外,有好些問題不懂。”
“不懂就學嘛,學會了就不困難了。”毛澤東親切地勉勵他,“我們就是從不懂到懂,從戰爭學習戰爭。從農村轉到城市。是一個大的轉變,要努力學習。”
這些話語重心長。“努力學習”的教導,激勵著韓辛克這樣工農出身的幹部積極學習、掌握以前不知不懂的管理和港口知識,鼓舞著他們成為新的港務專家,駕馭現代港務管理工作。
12時50分,“港申號”輪船駛回外虹橋碼頭。毛澤東走下舷梯,站在碼頭上,回過頭,頻頻向列隊歡送的船員們揮手告別。
毛澤東視察上海港,主要是搞調研,對上海港口建設沒有系統的指示,但此行對上海港建設卻是莫大(博客,微博)鼓舞。隨即,上海市委對港口發展制定了新的發展策略,韓辛克等人激動地說:“毛主席的視察開啟了上海港發展的新航程。”
毛澤東視察上海等地,目的比這還大得多,是為啟動國家工業化航船摸底,搞調查。回到北京後,從12月開始,他和劉少奇專門做這件事情,先後聽取工業、農業、運輸業、商業、財政等34個中央部委的工作彙報,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在聽取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關於發展輕工業和沿海工業的彙報時,毛澤東結合在上海等地考察的思考,提出:“沿海地區要充分合理發展,不能限制。”即要以沿海地區的發展,帶動全國經濟和建設的大發展。
這是一個極大膽的思路,然而,當即就有人質疑,並且顧慮重重地說:“沿海地區是美蔣空襲的重點,我們不加限制去發展,萬一打仗,會不會有危險?”
毛澤東說:“我們輕工業70%在沿海,不積極利用,還靠什麼來提高生產?”
他巧妙地用一句反問回答了個別人的疑慮。
此時,毛澤東已下決心要以沿海地區作為經濟建設的突破口,並以上海建設為重中之重。他告訴說:“上海地區不作大的擴建還值得考慮。上海賺錢,內地建廠,這有什麼不好?這和新建廠放在內地的根本方針並不矛盾。”
針對怕打仗,不敢在沿海搞工業建設的思想,他頗帶豪氣地指出說:“你好像原子彈已經在3000公尺上空了。不要說3000公尺上空沒有原子彈,就是一萬公尺上空也沒有原子彈。”
他的話語有些幽默,卻讓人們有了信心。在座的人忍不住開玩笑說:“美國人要和我們打原子彈,恐怕也要琢磨十一二年呢!”
毛澤東馬上接過話頭說:“不用說有十年、十二年,我們應該辦好沿海的工業,就算只有八年、七年、六年,甚至只有五年時間,我們也應當在沿海好好地辦四年的工業,辦了四年以後,等第五年打起來再搬家,也完全合算。”
毛澤東的這些思想,是有膽識的,是超前的,也是十分急迫的。這是我黨最早的沿海開放思想,是在面臨敵人空襲危險下的“強行開放”思想。由於沒有高空制空權,美蔣高空飛機時不時竄入大陸進行空襲,投擲一番炸彈,在這樣的危險區域搞建設,毛澤東的開放決心何其之大,完全是“強行開放”。“辦了四年以後,等第五年打起來再搬家”的話語,是何等悲壯!儘管如此,他和中國共產黨人沒有停止腳步。
在上海視察和與34部委調研的基礎上,毛澤東形成了完整的沿海建設和開放的思想:
我國的工業過去集中在沿海。所謂沿海,是指遼寧、河北、北京、天津、河南東部、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我們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70%在沿海,只有30%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佈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在這兩者的關係問題上,我們也沒有犯大的錯誤,只是最近幾年,對於沿海工業有些估計不足,對它的發展不那麼十分注重了。這要改變一下。
過去朝鮮還在打仗,國際形勢還很緊張,不能不影響我們對沿海工業的看法。現在,新的侵華戰爭和新的世界大戰,估計短時期內打不起來,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長一點的和平時期。這樣,如果還不充分利用沿海工業的設備能力和技術力量,那就不對了。不說十年,就算五年,我們也應當在沿海好好地辦四年的工業,等第五年打起來再搬家。從現有材料看來,輕工業工廠的建設和積累一般都很快,全部投產以後,四年之內,除了收回本廠的投資以外,還可以賺回三個廠,兩個廠,一個廠,至少半個廠。這樣好的事情為什麼不做?認為原子彈已經在我們頭上,幾秒鐘就要掉下來,這種形勢估計是不合乎事實的,由此而對沿海工業採取消極態度是不對的。
這不是說新的工廠都建在沿海。新的工業大部分應當擺在內地,使工業佈局逐漸平衡,並且利於備戰,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廠礦,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至於沿海原有的輕重工業的擴建和改建,過去已經作了一些,以後還要大大發展。
好好地利用和發展沿海的工業老底子,可以使我們更有力量來發展和支持內地工業。如果採取消極態度,就會妨礙內地工業的迅速發展。所以這也是一個對於發展內地工業是真想還是假想的問題。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須更多地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特別是輕工業。
毛澤東的這個思想,被他自己和後人歸納為“處理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思想,其實就是沿海工業建設和開放的思想,只不過此時不叫“沿海開放”而已。毛澤東是新中國沿海發展和開放事業的第一人,他的決心令人震驚。有趣的是,他高瞻遠矚地指出了“必須更多的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特別是輕工業”是思路,與後來深圳、珠海、廈門等沿海地區以小商品、小電器等等輕工業產品起步騰飛的事實完全吻合。毛澤東的傑出和沿海建設和開放的思想可謂是一絕。
對於毛澤東“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思想,時任上海市委第二書記陳丕顯後在《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一文中由衷地說:“對指導上海工業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毛澤東關於‘好好地利用和發展沿海的工業老底子’的思想,為上海的工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確實如此。與鄧小平等人後來以深圳等南方城市先起步的沿海發展思想不同的是,毛澤東沿海發展的思想是以上海作為重點的。
1956年5月3日,國務院副總理陳雲來到上海,帶來了毛澤東“上海有前途,要發展”的指示,在上海市委負責人和工商界上層人士中進行了傳達。
7月,根據毛澤東“上海要發展”的思想,上海市第一次黨代表大會經過研究,確定了“充分利用,合理發展”的工業建設方針。上海全市各部門、各地區圍繞工業生產這個中心,進一步進行經濟改組和技術改造以及適當的改建和擴建。在工業佈局的調整中,相繼進行了彭浦、桃浦、漕河涇、吳涇、高橋、閔行、蘊藻浜、安亭等工業區的建設。對此,按照陳丕顯後來的話說是“極大地推動了上海的經濟建設”。以後,上海貫徹這一方針從沒有間斷過,在經濟調整中,經過三次工業大改組,依靠上海科技力量向“高、精、尖”發展,到1965年時,上海已建設成為我國的一個先進工業和科學技術的基地。陳丕顯說:“到‘文革’前,上海已有70多項產品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準,當時在許多方面都遠遠超過香港、臺灣等地。”
毛澤東沿海建設和開放的策略,無疑是成功的。而他大膽發展沿海地區的開放策略,不僅堅持了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十二年,而且從此以後都沒有被戰爭或者空襲毀壞,至今仍然是全國新興科技和尖端工業雲集的地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