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毛澤東的“五湖四海”

“五湖四海”這個詞的含義泛指全國各地,有時指世界各地,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浸五湖。”《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唐代呂巖《絕句》:“鬥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據筆者對公開出版的毛澤東著作及相關文獻的不完全統計,毛澤東明確使用“五湖四海”的記載至少有九次。(毛澤東在青年時代使用的“民眾的大聯合”壹詞與“五湖四海”的意思壹致,如果將此類算上的話就更多了。)應該說,他對這個詞的使用頻率還是比較高的。

  毛澤東對成語不僅大膽使用,還用得特別具有創造性。比如“實事求是”,原是就讀書而言,有“務得事實,每求真是”的意思,毛澤東卻賦予它新的含義,變成了現在語義的成語。他在使用“五湖四海”這個詞時同樣也是如此,賦予了它更為寬泛的含義。
  我們首先看看毛澤東使用的“五湖四海”含義中幾個層次的劃分。
  一是作為地域、背景概念上的“五湖四海”。“五湖四海”最初的含義就是從地理上來說的,就這壹層次的含義而言,毛澤東在使用這個詞時,意思是要在地域和背景上體現廣泛性,不同地域、不同背景都要有自己的代表。1967 年5 月20 日,毛澤東來到中央警衛團壹大隊壹中隊第十壹分隊,在詢問戰士們的情況之後,他指著幾個人和藹地說 :“妳是山東的,妳是河北的,妳是河南的,我是湖南的,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啊!”(王東溟主編《開國領袖毛澤東與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10 頁。)
  二是作為意見、作用來源上的“五湖四海”。這是毛澤東使用“五湖四海”含義的第二個層次。就這個層次來說主要是匯集各方面的意見,為決斷提供更多參考,同時,在實施過程中也要發揮所有參與者的力量,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務。比如,1957 年3 月10 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集新聞出版界座談會。座談中,他說:這次只是提出問題,這次會議也是“五湖四海”,效果如何,將來再看。
  三是作為團結必要性上的“五湖四海”。這應當是毛澤東使用“五湖四海”含義的最高層次。毛澤東認為,面對壹個困難的目標或者強大的敵人,需要把所有力量團結起來,擰成壹股繩,才能最終取勝。比如, 1944年 9月 8日,毛澤東在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的會上的講演中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壹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壹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壹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壹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毛澤東選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005頁。)
  按照這三個層次的標準,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毛澤東對成語“五湖四海”的使用。
  第一,註重廣泛性。廣泛性是“五湖四海”最基本的內涵,也是在毛澤東使用情況中見得最多的。新中國成立後,各類人才需求很多,軍隊、機關、企業調撥人才頻繁。毛澤東在鼓勵人員流動的同時,也考慮到全國各個區域省份的均衡。比如,為了解全國的情況,特別是農村的真實情況,他要求負責警衛任務的壹中隊“搞成五湖四海”。從全國各專區分別選壹個,不要重復。(參見權延赤:《走下神壇的毛澤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 51頁。)
  第二,提倡包容性。在黨的六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黨是政治團體,不是家族或職業團體,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因為政見相同而結合起來的。政見不同就要有爭論,爭論時分清界限是必要的,但今後要少戴帽子為好。(參見《毛澤東傳(1893—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年版,第 696頁。)另外,由於黨員幹部文化層次不壹樣,對工作的理解、工作的水平也不盡相同,應當求同存異,特別是要加強對不同意見、不同見解的包容度。對此,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我們都是從五湖四海匯集攏來的,我們不僅要善於團結和自己意見相同的同誌,而且要善於團結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同誌壹道工作。”甚至對過去犯過錯誤的人,毛澤東也說:“不要嫌這些人,要準備和他們壹道工作。”(《毛澤東選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443頁。)這些都反映了共產黨人寬廣的胸懷和氣度。
  第三,體現平等性。毛澤東提出要搞“五湖四海”,有時是針對黨內出現的山頭主義和宗派主義傾向而言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於鬥爭歷史不同、工作地域不同和工作部門不同等原因,革命隊伍中產生了各部分同誌之間互相不了解、不團結的現象,還存在有以宗派利益為出發點的思想和行為。毛澤東對幹部們說:我們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山頭宗派,所有幹部“都是壹個父母生的”,是黨的財富,要胸襟寬廣,革命利益第壹,溝通思想,各自多做自我批評。他還強調要正確處理外來幹部與本地幹部、黨員幹部與非黨員幹部、漢族幹部與少數民族幹部、知識分子幹部與工農幹部之間的關系。(參見孟慶春編著《跟毛澤東學凝聚人心》,紅旗出版社 2009年版,第 117頁。)
  第四,加強團結性。這是毛澤東提出要搞“五湖四海”的最終落腳點。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各地的青年紛紛奔赴延安。毛澤東對各隊黨組織的負責人說:這批革命青年千裏迢迢來到延安不容易啊!從西安到延安走了八百裏,這就是壹個考驗,政治上不堅定是走不到的。要好好教育、培養這些人,盡快發展他們入黨。在抗大學習和工作過的李誌民後來說:“現在我們再回顧四十多年前這段歷史,就更感到當年黨中央、毛澤東同誌對待知識分子大膽信任、大膽使用的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如果當年不搞五湖四海,而搞‘孤家寡人’的關門主義,把從國民黨統治區來的知識青年,或是在政治歷史上沾點‘灰塵’的青年統統拒之門外,我們就組織不起來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鞏固不了抗日民族統壹戰線,要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李誌民:《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之三),《中共黨史資料》第 11輯,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84年版,第 227頁。)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 10月 24日,毛澤東在同綏遠負責人談話時指出:“這次政府的名單中,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還是壹半壹半好,要搞五湖四海。別人在民主革命困難時期擁護共產黨,為我們說過好話,幫過忙,我們勝利了不能不要人家。 ”(《毛澤東文集》第 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 14頁。)對於這種和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長期合作的情況,毛澤東後來解釋說:“手掌是肉,手背是肉,不能有厚薄。”(《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3年版,第 19頁。)
  綜上,毛澤東之所以在不同場合、不同背景下強調要搞“五湖四海”,是從大局出發,考慮到黨和國家的長遠利益,為實現革命和建設的目標而提出的。同時也反映了毛澤東的個性和文學修養,展現了壹代偉人的寬闊胸襟和共產黨人的精神境界。
  ﹝作者劉海飛,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博士後﹞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