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評三國

毛澤東評三國——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三國人物當中,諸葛亮是毛澤東談得較多的一位,大概也是毛澤東最為推崇的人物之一。早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期間,毛澤東在《講堂錄》裏就說諸葛亮是“辦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們要學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後而已”的精神。他自己曾經表示:我也要鞠躬盡瘁,死後而已呢!
  “鞠躬盡瘁,死後而已”這八個字出自《後出師表》。毛澤東把兩個《出師表》都讀得爛熟。他認為,雖然《後出師表》不是出自諸葛亮的手筆,但仍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早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就在戰鬥中借鑒諸葛亮的經驗。他曾經說:這裏有條小河叫蜀水,常使我想起諸葛亮。諸葛亮用兵不厭其詐,我們也來學學孔明,怎麼樣?
  毛澤東十分重視諸葛亮的宣傳鼓動技巧。1930年夏天,毛澤東在紅四軍幹部會議上作報告。講到宣傳鼓動工作時,他介紹了三國時黃忠大敗夏侯淵的故事:黃忠本來年邁體衰,很難戰勝夏侯淵。但是,智謀高超的諸葛亮使用“激將法”,把黃忠的勇氣鼓動起來了,於是黃忠立下軍令狀:如不斬夏侯淵於馬下,則甘受軍法。他說,我們的戰士有著高度的階級覺悟,用不著使用“激將法”。但是,我們要學習諸葛亮善於做宣傳鼓動工作。
  毛澤東經常向幹部和群眾說諸葛亮的故事,教育他們重視學習文化和曆史。1958年秋,毛澤東在河南鄭州接見南陽縣委的一位書記,問他:你們南陽,舊稱宛城,是個古老的市鎮,藏龍臥虎的地方哩!南陽有個臥龍崗,據說諸葛亮曾在那兒隱居過。諸葛亮,能人呵!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是哪裏人呀?你知道嗎?毛澤東等了片刻不見回答,便自己說:諸葛亮是山東琅琊陽都人。陽都,就是現在的沂水縣。毛澤東接著又問了南陽農民生活。在分手時,對他說:我給你留下兩句臨別贈言:第一,學一點曆史知識;第二,要關心人民生活。
  毛澤東對諸葛亮采用屯田制鞏固邊防給予充分的肯定。1955年元旦,他在與王震討論退伍軍人的安置問題時,說:可以組織屯墾戍邊嘛!中國古代就有屯墾制,管仲搞過,諸葛亮在漢中也搞過呢!開荒就業,治療戰爭創傷,鞏固邊疆,應該是個好辦法。
  毛澤東還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大加贊賞。1962年2月,他在和南京炮兵工程技術學院院長孔從洲談日益進步的科學技術時,又談了諸葛亮的兵器改革,說:我們祖先使用的十八般兵器中,刀矛之類屬於進攻性武器,弓箭是戈矛的延伸和發展。由於射箭誤差大,於是又有了弩機,經諸葛亮改進,一次可連發十支箭,准確性提高了。他征孟獲時使用了這種先進武器。可是孟獲也有辦法,他的三千藤甲軍就使諸葛武侯的弩機失去了作用。諸葛亮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藤甲是用油浸過的,於是一把火把藤甲軍給燒了。
  在毛澤東看來,諸葛亮最可寶貴的是處理民族關系的藝術。他對諸葛亮的“七擒七縱”非常贊賞,並把它視為處理民族矛盾的一個好方法。
  1935年5月初,毛澤東率領紅軍長征到安順場,當得知總參謀長劉伯承已妥善處理了和彝族首領結盟的事情後,很高興地詢問:諸葛亮七擒七縱才使孟獲心服,你怎麼一下子說服了小葉丹呢?
  1949年,當習仲勳妥善爭取青海省昂拉部第二十代千戶項謙歸順成功時,毛澤東對習說:仲勳,你真厲害。諸葛亮七擒孟獲,你比諸葛亮還厲害。
  毛澤東十分贊賞諸葛亮制定的和戎政策,認為這在封建時代是難能可貴的。他說:諸葛亮會處理民族關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較好,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擁護。毛澤東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引《漢晉春秋》的一段注文空白處,畫了很多圓圈,這條注文記載了諸葛亮七擒七縱彝族領袖孟獲,以及在平定南中後大力安排、任用地方豪強為官吏的事跡。他說:這也是諸葛亮的高明處。
  當然,在毛澤東看來,諸葛亮也並非完人。他曾經就錯用馬謖一事,對諸葛亮作過批評。1948年,他對警衛員說:我毛澤東一不是釋迦牟尼,二不是諸葛亮。說是諸葛亮,也有錯用關羽和錯用馬謖的時候啊!當警衛員問及馬謖失街亭,害得諸葛亮只得冒險擺空城計時,毛澤東說:這也是諸葛亮用人不當呢!後來,毛澤東讀《資治通鑒•卷七十——•魏紀三》有關失街亭斬馬謖文字,在天頭處,對諸葛亮出師首戰不在最前線寫有眉批:初戰,亮宜自臨陣。又在《魏紀四》諸葛亮出師木門道殺張郃事,作了眉批:失街亭後,每出,亮必在軍。他認為,這是諸葛亮接受了教訓,所以街亭之敗,諸葛亮也是要負重要責任的。
  1959年7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又說:人的認識是逐步發展的,不可能如同孔明那樣,事先安排定錦囊妙計。他在讀蘇洵《權書•項籍》中有關評說諸葛亮“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一條時,寫下了精彩的批語:其始誤於《隆中對》,千裏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曆來史家大都贊譽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思路,但毛澤東的評價卻獨樹一幟,且言之成理,可謂卓見非凡。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