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衛立煌 讓中共賞識的國民黨愛國將領(3)
日軍腹中的“盲腸炎癥”
1938年春,日軍占領山西南部的長治地區后,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俊決定發起中條山作戰。為阻抗日軍南下,衛立煌督率26萬人馬,依著中條山山勢構筑堅固陣地,將該山分為東西中三段:西段:平陸一帶,由孫蔚如的第4集團軍把守;中段:聞喜、夏縣一帶,由曾萬鐘的第5集團軍駐守;東段,絳縣至橫嶺關,由劉茂恩的第14集團軍駐守。
在1938年至1941初的四年中,日軍曾對中條山地區發動過10多次的圍攻,但都碰了個鼻青臉腫,慘敗而回。日軍卻認為,中條山衛立煌指揮的約二十六個師的中國軍隊,成為擾亂華北,尤其是山西的主要根源,是華北日軍腹中的“盲腸炎癥”。
1941年5月7日,日軍改變以往戰法,以鉗形攻勢與中央突破的方式,突然由東、北、西三個方向,兵分五路向中條山地區中國國民黨軍隊發起猛烈進攻。
西段防線很快崩潰。7日下午,日軍第35師團等部約3萬余人,分成兩路自道清路西段向孟縣、濟源兩地發起進攻,國民黨守軍第9軍未加抵抗,即于8日放棄孟縣、濟源兩地后撤。9日,日軍攻克封門口,其主力西進至邵原附近,與由垣曲東進的日軍匯合,形勢異常險惡。敵機一群群地飛臨中條山上空投彈 ;日軍地面部隊在大批坦克、戰車和騎兵的支援下,潮水般地朝守軍陣地撲來,很快突破了前沿陣地,將守軍分割包圍。一路日軍遷回中條山側后黃河岸邊,占領了平陸等處的黃河渡口,切斷了中條山守軍的退路。
中段守軍血流成河。5月7日,聞喜、夏縣、四交河、張店鎮等地的守軍已被日軍分割包圍,呈孤軍奮戰狀態。日軍第36、第37師團和獨立第16旅團等部,向張店鎮以東猛攻,突破第3軍與第80軍的銜接處,該兩軍被迫轉移到四交河至望原一線抵抗。5月8日日軍蜂涌而至,進襲位于唐回的第3軍司令部,因敵眾我寡,很快為日軍攻占,第3軍也陷入重圍。軍長唐淮源將軍命令部隊以團為單位突圍,爭取跳出鐵圈,轉入外線作戰。唐軍長親率軍部特務營和一個團的兵力突圍,但遭到日軍層層阻截,最后,在夏縣附近又陷入重圍。唐軍長指揮部隊左沖右突,無法沖出包圍圈,軍部與上級失去聯系,無法求援,將士戰死殆盡。敵人幾次沖到軍部附近,特務營營長童鶴齡、副營長趙樹和士兵們揮舞大刀片,又將日軍砍了出去。戰至5月13日,唐淮源軍長身邊只剩下一名衛士,余皆全部戰死。唐軍長望著成堆的將士的尸體和血染的陣地,悲憤萬分,舉槍自斃殉國!衛士見軍長壯烈殉難倒下,伏在將軍的尸體上失聲痛苦,然后舉起手槍。在唐軍長尸體旁飲彈身亡!
新編第80軍第27師師長王竣將軍和參謀長陳文杞,率部已在張店鎮與強敵血戰了兩天后,敵集中炮火向守軍陣地猛轟,數十架敵機輪番投彈轟炸,并施放毒氣。王師長、陳參謀長及以下官兵全部戰死。同日,第27師副師長梁希賢率領的部隊,在臺紫村與日軍苦戰,官兵陣亡殆盡。日軍蜂涌而來,梁希賢縱身投進洶涌咆哮的黃河,壯烈殉國!5月13日。第 3軍第12師師長寸性奇將軍所部,在縣山地區陷入日軍重圍。經數日血戰,終未能脫離險境,官兵紛紛戰死。5月12日,寸性奇師長親率部隊沖鋒時,胸部中彈受傷,13日晚,寸性奇在組織部隊突圍時,被敵炮彈炸斷右股骨。為了不當日軍俘虜,寸師長毅然撥刀自殺!
東段守軍歷經惡戰。至5月18日,東段第14集團軍已經在敵人的包圍圈中惡戰半月之久了,官兵傷亡近半,部隊極度疲勞,此時,劉茂恩總司令接收到衛立煌司令長官的電報,命令該集團軍向黃河南岸撤退。為了縮小目標,乘虛轉移,劉總司令把集團軍司令部的人員分為兩部,分別由他本人和參謀長符紹謙率領突圍。
5月19日,劉茂恩率部行至河南濟源縣龍巖鎮,彼緊追上來的日軍包圍,數次突圍皆告失敗,情況萬分險惡,左右僚屬苦勸其更換便衣,設法逃出。劉茂恩卻凜然作色道:“我身為堂堂中國軍人,沙場捐軀,死亦光榮,豈能求一時茍安,喪失民族氣節,為人恥笑!”說罷,拔出手槍要自殺,侍從急忙撲上去死死拉住,官兵皆抱住劉總司令嚎陶痛哭。劉茂恩和殘余官兵已彈盡糧絕,對夾圍絕望,已做好同敵人最后一拼,以身許國的悲壯準備。夜色漸濃,奇跡出現,天氣突變,雷電交加,風雨狂作,山洪滾滾,黃河之水掀起滔天巨浪。劉茂恩抓住這時機,在黑暗和風雨的掩護下,順利突出重圍,冒險搶渡黃河天險,抵達南岸,絕處逢生。參謀長符紹謙帶領的部隊,經過一場激烈戰斗,僥幸實圍,但在混戰中迷失方向,鉆進深山,晝伏夜行。黃河沿岸已被日軍封鎖,到處都有大批日軍活動。符參謀長想,若再撞上敵人,不免全軍覆滅,不敢向河岸靠近,只在敵人圈子里打轉,行軍途中,符令官兵把帽沿一律向后,隨時準備投降,以保全部隊性命。后來,符參謀長帶著部隊終于鉆出深山,渡過黃河,歸回建制,但是,當劉茂恩聽說部隊帽沿向后那件事,不禁勃然大怒,怒斥符某喪失軍人氣節,并立即報請戰區司令長官,將其撤職查辦。該部第65師師長邢良臣,帶重病在第一線指揮作戰,昏倒在戰壕里,送后方就醫。在醫院聽說中條山失守,憤然大叫,口吐鮮血,倒床氣絕,含恨身死。
5月下旬日軍攻占夏縣、聞喜等地后,又兵分三路向南橫掃,直逼黃河岸邊,企圖強渡黃河,攻占漏池,截斷隴海路,威脅洛陽、潼關。
蔣介石急令第一戰區、第二戰區發起反攻,阻敵南下。隨后,第二戰區以第13軍、第40軍為主力,向敵后夏縣、聞喜發起強攻,迫使日軍向后龜縮。第一戰區長官部令馮欽哉第18軍為左翼,李興中第96軍為右翼,向敵之兩側出擊;又令李鐵軍第76軍從洛陽渡過黃河,擔任正面阻敵任務。當第76軍第196師前鋒587團跨過黃河,向張茅大道急進時,在廟凹以東一條狹窄的凹地里不幸誤入敵人伏擊圈,團長李南平身上中彈三十多處,壯烈犧牲。全團一千三百余名官兵,全部戰死疆場,無一生還……
于右任先生遙望北國,悲聲大放:“中條雪壓云垂,黃河浪卷冰嘶,血染將軍戰史……”
中條山戰役,國民黨雖然在兵力總數上中國軍隊并不遜于日軍,但結果仍以遭受慘重損失,被逐出中條山區而告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國民黨守軍指揮失措,戰前不做認真準備,對日軍新戰法缺乏應變措施。會戰期間,位于晉西南的閻錫山軍約有10萬兵力,位于潼關至宜川之線的河防軍約2個集團軍約10萬人,洛陽附近也有湯恩伯軍10萬人,構成對進攻中條山日軍外圍的包圍,但并沒有作出積極的舉動,坐視內線中國軍隊被圍攻。中國軍隊雖然有唐淮源等忠烈之士,但也不乏不戰而退,甘當俘虜之人。另外,國民黨軍不注重與八路軍之間的配合,雖在某些局部取得小勝,終究左右不了戰役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