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戴安瀾 蔣和毛公認的民族將軍(4)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1942年5月10日,戴安瀾率領第200師官兵安全渡過了南渡河。
這是杜聿明命令第200師立即放棄棠吉,迅速向密支那、八莫一線集結,然后奪路回國之后,撤退路上遇到的第一條大河。
臘戍被日軍占領后,軍委會滇緬參謀團團長林蔚曾電令戴安瀾率師改道東進,渡薩爾溫江,至景東一帶,與甘麗初率領的第6軍會合,而后退往西雙版納。這是條近路,沿途日軍兵力單薄,有友軍掩護。
但戴安瀾沒有往西,而是往北撤退,即使要穿過日軍的重重包圍,也要和正在危難之中的軍長合兵突出重圍。
渡過南渡河,部隊進入緬北熱帶叢林。官兵們在陰暗悶熱的密林里,艱難行軍。
日軍電臺不斷廣播:“要奠定東亞和平,非消滅第5軍,尤其第200師不可。”
5月18日黃昏,第200師官兵隱蔽運動至臘戌西南側的朗科地區,離國境線只有一百五六十里,回國的路程十分已走完九分。
夜里11時,部隊隱蔽接近臘戍西側細包至摩谷公路。這是歸國途中要穿越的最后一條公路。突然,埋伏在這里的日軍突然開火。據幸存的戴安瀾少校作戰秘書張家福回憶,突圍時戴安瀾師長走在最前面,周維漢參謀長走在第二,戰士們跟在后面。近在咫尺的敵人發現了他們,戴安瀾師長腹部連中三槍,倒在草叢中,流血不止。身后的參謀長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會日語,他和日本人喊話,對方以為是自己人,才得以突圍。
5月下旬,已是緬甸的雨季。終日大雨滂沱。林中滿地沼澤,道路泥濘,行進尤為艱難。
部隊不僅斷糧,更沒有藥,連塊干凈的繃帶也沒有。連日大雨,加上蚊子叮,螞蝗咬,戴安瀾身上那兩個大傷口,感染、潰爛、化膿,還長了蛆。
5月26日,第200師殘部行至緬甸北部的茅邦村。此地離國境不過三四十里地,可戴安瀾已經心力交瘁,幾次昏厥。他已經感到生時有限,于是吩咐衛士整理衣冠。
1942年5月26日下午5時,戴安瀾傷重去世,享年38歲。
戴安瀾在寫給妻子的遺書,說:“現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官兵按照戴安瀾的遺愿,將他的遺體輪流抬回國內。不久,戴安瀾將軍的遺體已經開始高度腐爛,一路上,官兵們把軍裝脫下來裹在他的遺體上,那些軍裝什么軍銜都有,有士兵的,有尉官的,也有校官的。
6月2日,官兵終于通過了中緬邊境的國境線,回到祖國。
中國遠征軍10萬大軍浩浩蕩蕩開入緬甸,作戰不足兩個月,逃亡幾近三個月,死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作戰傷亡僅為1萬余人,有近5萬人死在深山密林的撤退途中,生還者僅約4萬人。戴安瀾第200師9000人,戰斗死傷人數為1800人,撤退時死傷人數竟達3200人!
6月27日,第200師官兵余部到達云南騰沖,縣長張問德領全縣父老鄉親沿街而跪,迎接戴安瀾的遺骸。在騰沖附近,官兵們買來一口棺木,把戴安瀾遺骸重新裝殮,由200師副師長高吉人率兵護送靈柩去昆明。
路過安寧縣時,戴安瀾的靈柩停放在一位老華僑家里。這位老者獻出了為自己百年之后備下的楠木棺材。
兩側掛著戴安瀾將軍的4件血衣的靈柩,經過昆明、貴陽、桂林,最后運抵廣西全州第200師,這里是第200師的發祥地。靈柩轉運每到一地,家家素燭鮮花,人人揮涕執紼。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的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了國葬儀式。
國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濟深主祭,全國各地的各界代表以及當地軍民一萬余人參加了公祭儀式。李濟深在悼詞中說道:“戴故師長為國殉職,其身雖死,精神永垂宇宙,為中國軍人之模范!”
國共兩黨的領導人也紛紛送來挽詩、挽聯和花圈,對戴安瀾的以身殉職給予極高的評價。
在重慶的蔣介石獻贈挽聯一幅,祭奠戴安瀾:
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黍;
馬革裹尸酹壯志,惜大勛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
在延安的毛澤東也撰寫了本文開頭的那手挽詩,遙祭壯士英魄。
朱德與彭德懷共同署名挽聯祭奠戴安瀾:
將略冠國門,日寇幾回遭重創;
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
周恩來在送的挽詞中寫道:
黃埔之英,民族之魂。
美國國會授權總統羅斯福,向戴安瀾頒發了美國軍團功勛章,戴安瀾將軍的遺孀王荷馨夫人代表丈夫接受了勛章。羅斯福在簽署頒發勛章的命令中寫道:
“戴安瀾將軍于1942年同盟國在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國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同年12月,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并批準戴安瀾的英名入南京忠烈祠。
1943年的秋天,戴安瀾的靈柩由廣西全州遷葬于他的故里——安徽蕪湖市赭山公園的小赭山南麓。
1956年9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同年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向戴安瀾的遺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