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勤工儉學,開展課余勞動
(一九五七年五月五日)
今天本報發表了一則消息,報道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廣東、北京等地一些大、中學校的學生參加課余勞動、勤工儉學的情況。從這個報道中可以看到,在那些地方的學生中,有不少的人一面刻苦攻讀,一面利用課余和假期的時間去從事各種有益的勞動。這些勞動包括有替合作社和國營農場割草、積肥、搶收、搶種,幫助建筑工地挖土、填坑、搬磚、運瓦,幫助自己的學校打圍墻、修校舍、修運動場;有的人還替人縫紉、洗衣、當家庭教師,以至在飯館里端盤子、洗碗洗碟等。所有這些勞動,除了一部分是完全屬于義務性質的以外,多數都有一定的報酬。
學生們利用這種勞動所得的報酬解決了自己學習費用上的不少困難,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提到勤工儉學,這對于中國青年來說,并不是一件什么完全新鮮的事。歷史上關于這方面動人事跡的記載是很多的。《三宇經》上不是記著“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的話嗎?“如負薪”說的是漢朝朱買臣的故事,他家貧如洗,靠打柴為生,很想讀書,但上不起學,于是,他一面打柴,一面讀書:在山上打柴時,抽空在樹林里面讀書,挑柴回家時,把書掛在柴擔上讀。“如接角”說的是隋朝時候的李密,他上不起學,替人家放牛,出去時,每天就在牛角上接上一些書,拿著書騎在牛背上讀。還有元朝末年的王冕也是這樣,他十歲就替人家放牛,賺錢買書來讀。他們這些人,當年都是經過半工半讀,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在學業上獲得了優異的成績。至于說到近代,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想起三四十年前的留法學生的勤工儉學的故事。那時不是約有兩千個青年去到法國,在那里用半工半讀的方法尋知識,求學問嗎?我們知道,象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李維漢、聶榮臻等許多黨和國家的領導同志,就是當時那一批青年中最優秀的代表人物。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地說,今天新中國青年學生們參加課余勞動、勤工儉學,就正是繼承了我們先輩的光榮傳統。
學生們參加課余勞動、實行勤工儉學,這是值得加以贊揚和提倡的好事。但是,就全國范圍來說,它還遠沒有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首先是,有許多人對于學生參加體力勞動還有不正確的看法。在他們看來,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好象是和學生的身份不“相稱”的,而學生們自己干起活來也常常是偷偷摸摸,生怕別人看見,怕“丟臉”。
這是一個什么問題呢?這實際上還是那種“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把讀書人看得高人一等的舊思想在作怪,實際上是把勞動看作有等級貴賤之分,認為參加體力勞動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這顯然是完全錯誤的。我們新教育不同于舊教育的一個根本的區別,就是我們的學校不是為剝削階級培養奴才,培養幫兇和幫閑,而是使青年們在學校里學到知識之后,能夠更好地從事勞動,參加祖國建設,更好地為人民和祖國服務。新中國的知識青年,不應該只滿足于書本里的一些知識,不應該以不參加體力勞動為榮,不應該再是那種“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了。我們不是經常在強調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和群眾觀點的教育嗎?那末,組織學生參加課余勞動,就正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通過實際勞動操作去體會人類勞動的偉大作用,增加對于勞動人民的了解和對勞動人民的情感。黨中央和毛主席不是已經向我們提出了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號召,號召人們勤儉辦工廠,勤儉辦商店,勤儉辦合作社,勤儉辦學校,勤儉辦一切事業嗎?那末,學生們身體力行,參加課余勞動,勤儉學習,就正是最實際地響應著這個號召,鍛煉自己艱苦奮斗、勤儉樸實的思想作風。許多地方的事實都說明,學生們參加課余勞動以后,更加懂得了“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學習上也更加勤奮了。
對于有職業的青年應當提倡業余學習,對于在學校中學習的青年,適當地提倡學余勞動,也是完全應當的。
有的人看不慣學生用課余勞動所得的報酬去解決自己學習費用和生活費用上的困難。他們覺得在新中國還有這樣的事,似乎是“太不應該了”。他們常常只是希望用國家增加助學金的辦法來解決學生的困難。這種想法很顯然是不正確的。是的,在我們學校的學生中間,今天的確還有不少的人生活是比較艱苦的,他們搭不起學校里的伙,吃飯要靠從鄉下帶干糧,有的還要自帶雜糧,自備柴火,自己燒飯吃,自己學習費用上的困難常常要靠自己參加課余勞動去解決。對于這些同學來說,他們的生活固然苦一些,但是比之過去他們中許多人祖祖輩輩窮得根本不能進中學,甚至連小學都不能進,總要好得多吧。他們為了求知識,為了將來的理想而忍受暫時的困難,這決不應該被看作是什么不好的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為了發展教育事業,為了使廣大的工農子弟能夠入學,已經做了很大的努力。我們國家現在入學的人數不是比過去減少了,而是大大增加了。一九四九年我們只有中學生一百二十多萬,而現在已是五百九十多萬,大學生那時只有十一萬多,而現在已是四十萬了。一九五五年的教育經費已經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二十六倍,一九五六年又比一九五五年增加四分之一還多。國家設置了助學金,不少大學里領取助學金的人數高達學生總數百分之八九十。象河北的一些重災地區,中學里邊也常常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學生領取助學金和災區補助費。但是,盡管這樣,國家也還是只能夠解決困難學生的一部分困難。不能設想,國家的助學金可以無限制地增加,不能設想,學生中所有的困難都全部由國家包攬起來予以解決。事實上今天還有很多工農家庭的子女上不起中學和大學,進了中學和大學的學生,也還有很多人有各種不同的經濟上的困難。但是,我們新中國的青年不應該一有困難就完全躺在黨和國家的懷里,只懂得伸手向國家要,而不去自己動手想辦法。就這一點來說,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京等地的一些學校中的學生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好的榜樣。象鄭州第七中學,全校七百個同學,去年一年課余勞動所得即達一萬零四百多元,比之全校去年八千六百多元的助學金總數還要多。其中有一個同學,在一年的課余勞動中,就得到了一百一十元的報酬。由于有了這些收入,有些學習費用比較困難的同學不困難了,他們的生活也有了改善,有的還降低或放棄了對于助學金的要求,有些由于經濟困難本來打算學的學生也得以繼續學習下去。這樣,就實際上增加了學生們的就學條件,也幫助學生培養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事實表明,開展課余勞動,提倡勤工儉學,有可能成為解決學生學習費用困難和普及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也有人擔心提倡勤工儉學,開展課余勞動,會妨礙學生學好功課和在課余、假期中的正常休息。存在這種顧慮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兩方面,最好的事情也往往難免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問題是在于領導,在于適當地加以安排,只要加強對課余勞動的組織和安排,及時發現問題,注意總結經驗,缺點、錯誤總是可能逐漸減少和避免的。為此,我們應當堅持自愿原則,決不強迫命令,堅持課余原則,決不侵占學習時間,我們提倡量力而行,對不同年齡、不同體質條件的學生作不同的要求,不作過急的要求,注意由輕到重,逐漸養成習慣,決不輕易去搞突擊,搞競賽。不少地方的事實已證明,恰當地組織學生們的課余勞動,不僅沒有妨礙他們的學習,相反地,有不少參加課余勞動的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是很優良的。象武漢市第三十三中學的九個團總支委員和十一個學生會執委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參加了課余勞動,他們都是班里學習上的優等生。
至于說到耽誤學生們假期中的正常休息,那末首先就要問,所謂正常休息是指的什么呢?有的人把正常休息理解為讓學生在假期中什么事都不干,過“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認為要使學生在假期內得到充分休息,生活過得豐富多采,就只能組織他們去參觀、旅行、游泳、打球、釣魚等,或者頂多再加上次把兩三小時的義務勞動。這就實質上把組織學生參加工農業生產勞動這樣一個重要內容排斥在學生課余和假期生活之外。這是不實際的。事實上學生們在假期參加一些體力勞動正是可以使自己的假期生活過得更有意義一點,既可以煉身體,長知識,又可以創造財富。這樣可以使學生們的腦力和體力得到平衡的發展。
許多學生愿意這樣做,學生們的家長也常常要求這樣做。
還有一些人是贊成學生搞課余勞動的,但是他們卻擔心可以讓學生參加的勞動并不多。這當然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有許多事情需要人,但由于缺乏技術,學生們干不了,也有一些地方在一些季節里可以做的事情是不很多的。但是,就總的情況來說,只要我們能夠認真地重視這件事,主動地多想辦法,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可以找到各種各樣事情去干的。我們參加勞動的項目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參加勞動的方式可以是集體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或個人的。
在可以參加的勞動比較少的時候,就可以先把一些勞動分配給那些年歲較大、體質較好或學習費用上困難較多的同學去干。關于這個問題,應該說,我們現在是可以從各地組織學生參加課余勞動、勤工儉學的生動事實中吸取到一些好的經驗。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組織學生參加課余勞動,提倡勤工儉學,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只要認真加以倡導,我國學生也大多具有這方面的積極性。我們希望,各地學校的領導上和青年團組織,都能把組織學生參加課余勞動、提倡勤工儉學看作是今后學校教學活動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積極地加強領導,使它健康地更加廣泛地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