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

1935(08)

1111日 

致電林彪、聶榮臻,徐海東、程子華并轉彭德懷、周恩來:“張學良以我們兩軍會合,令其各部一律不動,筑碉辦糧,候其大會〔1〕開后增援隊到再行進攻。”“似此,短時間內尚無機動可能,各部應就原地加緊訓練,測繪葫蘆河兩岸各數十里地區五萬分之一地形圖,肅清團匪,籌集一個月糧,派出部分人員深入地方工作,以利今后作戰。”

1〕指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至二十三日召開的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張學良出席了這次大會。

1112日 

接連致電彭德懷,徐海東、程子華,林彪、聶榮臻,部署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各部的行動和部隊籌款、貯糧、就食等工作。

1113日 

關于舉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會議問題,致電林彪、聶榮臻,徐海東、程子華并彭德懷、周恩來:擬于十八日在張村驛開軍委會,請彭、周等候,并已函告朱理治來參加。軍委會議擬總結并討論下列問題:一、方面軍及游擊隊的部署;二、軍事、政治教育;三、軍區、軍分區組織與工作;四、地方工作計劃;五、籌糧計劃;六、籌款計劃。

同日 

中共中央發布《為日本帝國主義并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宣言指出:中國工農紅軍到達陜北,“將開始以中國工農紅軍為主力的民族革命戰爭的新的歷史階段”。“一切抗日反蔣的中國人民與武裝隊伍,不論他們的黨派、信仰、性別、職業、年齡有如何的不同,都應該聯合起來,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與蔣介石國民黨而血戰。”

1118日 

在張村驛出席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會議,作關于戰略方針的報告,指出大量消滅敵人、猛烈擴大蘇區和擴大紅軍是三位一體的任務,戰略方針是攻勢防御;建議將紅軍主力集中南線,出中部〔1〕、洛川,切斷西安至膚施〔2〕的交通,相機奪取中部縣城,爭取攻占甘泉、膚施。會議通過了毛澤東的報告。同日 同周恩來、彭德懷致電張聞天、秦邦憲,請他們詳細考察陜北蘇區肅反中的問題,指出:“錯捕有一批人,定系事實。”提出糾正肅反中的錯誤。

1〕中部,今黃陵。

2〕膚施,一九三六年改名延安。

1119日 

率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到達張村驛西端的川口子。同彭德懷致電林彪、聶榮臻,說國民黨軍東北軍第一○九師明日有到直羅鎮的可能,我軍應準備后日作戰。在發起直羅鎮戰役前,同彭德懷、周恩來帶領紅一、紅十五軍團的干部前往直羅鎮地區,察看地形,研究具體部署。

1120日 

同彭德懷致電林彪、聶榮臻,提出紅一方面軍于二十一日應完成消滅直羅鎮一帶敵人一個師至兩個師的任務;部署紅一軍團主力進至袁家山、直羅鎮以北地區由北向南突擊,紅十五軍團由藥埠頭以北地區由南向北突擊。

1121日 

發起直羅鎮戰役。在北山吳家臺北端高地設指揮所,直接觀察戰場情況,指揮紅一、紅十五軍團作戰,提出這一仗“要的是殲滅戰”。拂曉,紅軍對進至直羅鎮的國民黨軍第一○九師發起進攻,激戰至下午二時,殲敵大部。二十三日,致電彭德懷、周恩來,要求紅軍以一部兵力繼續圍殲殘敵,主力轉為打援。當日,紅軍在張家灣地區殲滅援敵一○六師的一個團。二十四日,直羅鎮之殘敵在突圍中被全殲,直羅鎮戰役結束,共殲滅國民黨軍東北軍一個師又一個團,俘敵五千三百余人,繳槍三千五百余枝。這次戰役的勝利,打破了蔣介石對陜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

11月中旬 

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所派代表張浩(林育英)從莫斯科到瓦窯堡,帶來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內容。

1124日 

致電周恩來、彭德懷:“洛、博〔1〕來電,估計三次‘圍剿’已經總結,議開一詳細討論的會議。我完全同意此估計。”

1〕洛、博,指洛甫(張聞天)、博古(秦邦憲)。

同日 

會見徐海東,談直羅鎮戰役勝利的意義及當前國民黨軍的動向,詢問部隊傷亡情況,要求認真組織部隊休整,做好傷員安置工作。當聽到鄂豫皖蘇區肅反還有三百多“反革命嫌疑犯”沒有作結論時,說:他們長征都走過來了,這是最好的歷史證明,應該統統釋放;黨員、團員要一律恢復組織生活,干部要分配工作。并責成徐海東親自抓這項工作的落實。

1125日 

《紅色中華》發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對該報記者的談話,批駁蔣介石在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的所謂對外方針的演說〔1〕,揭露其“出賣整個華北及全中國”的罪惡。談話指出:“我們中國人有力量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強暴侵略與并吞”。“蘇維埃中央政府領導全國唯一反帝的主力工農紅軍,并號召全國民眾總動員起來,武裝起來,抗日反蔣”。談話重申,“蘇維埃中央政府愿意與國內任何武裝隊伍訂立反蔣的作戰協定”,徹底進行民族革命戰爭,以求得到中國的獨立解放與領土完整。

1〕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蔣介石在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關于對外關系的演說,聲言:“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后關頭,亦不輕言犧牲”。

同日 

同彭德懷致電聶榮臻并林彪,要他們速放俘虜軍官數名,與東北軍第一○六師師長沈克辦交涉。二十六日,同彭德懷又致電聶、林,指出:“對一○六師的基本方針是用積極誠懇方法爭取其反日反蔣。”“無論沈克有無切實回答,一軍團準備撤回。”

1126日 

致信國民黨軍東北軍第五十七軍軍長董英斌。信中痛陳東北三省淪喪的歷史教訓,指出:“東北軍將領雖鑄‘九一八’大錯,然而今日者固猶是食中華之粟,踐中華之土。東北軍之與紅軍,固猶屬中國境內之人,何嫌何仇而自相斫喪!今與貴軍長約:(一)東北軍不打紅軍,紅軍亦不打東北軍。(二)貴軍或任何其他東北軍部隊,凡愿抗日反蔣者,不論過去打過紅軍與否,紅軍愿與訂立條約,一同打日本打蔣介石。(三)紅軍優待東北軍官兵,不但一律不殺,且分別任職或資遣回隊;負傷官兵,均照紅軍傷員一體醫治。”還表示愿互派代表,商洽一切。

同日 

同彭德懷致電林彪、聶榮臻,徐海東、程子華:“各部集中后,擬整理一星期,開軍委會,開干部會,開祝捷會,以后按新部署行動。”

1127日 

率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到達東村。

1128日 

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的名義發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抗日救國宣言》。宣言指出:“在亡國滅種的前面,中國人民決不能束手待斃。”“現在正是要求我們全國人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大家團結,大家奮斗,以誓死的決心以對付中國人民公敵的時候。”宣言指出:“不論任何政治派別,任何武裝隊伍,任何社會團體,任何個人類別,只要他們愿意抗日反蔣者,我們不但愿意同他們訂立抗日反蔣的作戰協定,而且愿意更進一步地同他們組織抗日聯軍與國防政府。這個抗日聯軍與國防政府,我們認為應該有以下的十大綱領。(一)沒收日本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財產作抗日的經費。(二)沒收一切賣國賊及漢奸的土地財產分配給工人、農民、災民難民。(三)救災治水,安定民生。(四)廢除一切苛捐雜稅,發展工商業。(五)加薪加餉,改良工人、士兵及教職員的生活。(六)發展教育,救濟失學的學生。(七)實現民主權利,釋放所有的政治犯。(八)發展生產技術,救濟失業的知識分子;(九)聯合朝鮮、臺灣,日本國內的工農及一切反日的力量結成鞏固的聯盟。(十)同對中國抗日的民族運動表示同情贊助或守善意中立的民族或國家建立親密的友誼關系。”

同日 

同彭德懷致電秦邦憲:一方面軍本日已全部集中于羊泉鎮以北地區,進行十天整理訓練,至十二月八日止,九日接近部署出動。后方新兵、衣服、食糧等項,均請令其于八日前趕到,否則不便補充。

1130日 

在東村出席紅一方面軍營以上干部大會,作《直羅戰役同目前的形勢與任務》的報告。報告指出直羅鎮戰役勝利的原因是:“(一)兩個軍團的會合與團結(這是基本的)。(二)戰略與戰役樞紐的抓住〔1〕(葫蘆河與直羅鎮)。(三)戰斗準備的充足。(四)群眾與我們一致。”報告說:中央與軍委決定的向南作戰與初步解決“圍剿”的總方針,由于方面軍各級首長與戰斗員的堅決執行,已經完滿實現。這次勝利,給了我們以準備打破新“圍剿”的時間和地區的條件,鞏固了蘇區,可以去猛烈地擴大紅軍和擴大蘇區。這次勝利為在西北建立廣大的根據地“舉行了奠基禮”。報告提出新的任務是:“從現時起用極大努力爭取與積蓄更加充足的力量,迎接敵人新的大舉進攻而徹底粉碎之,開辟我們的蘇區到晉、陜、甘、綏、寧五個省份去”。報告指出,“消滅敵人,擴大紅軍,堅強紅軍,赤化地方與破壞敵軍”,是今后時期內紅一方面軍的“五項具體的嚴重的任務與工作,而以擴大紅軍為此時期中心的一環”。報告還提出,改變對俘虜軍官的政策,實行一律不殺、優待釋放的政策。

1〕毛澤東在本文中另一處是這樣說的:“抓住戰略樞紐去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去部署戰斗。”

同日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發布命令,任命左權為紅一軍團參謀長,朱瑞為政治部主任;周士第為紅十五軍團參謀長,郭述申為政治部主任;蕭勁光為陜甘軍區司令員,李富春為政治委員。還任命各師、軍分區、騎兵團、獨立團負責干部共二十二人。

同日 

致電張聞天,指出:紅一方面軍休息十天后擬包圍宜川、洛川兩城,調動可能來援之敵而消滅之。延安之敵逃跑則截擊消滅之。同時可赤化宜、洛兩縣,籌款就糧。電報說:“目前不宜即向寧夏,根本方針仍應是南征與東討。東討之利益是很大的。我們有詳信復你。”“為準備東進,四個月內應擴大紅軍一萬。”

11月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九人聯名發布《告圍攻陜甘蘇區的各部隊官長與士兵書》,提出:“只要你們不打紅軍和陜甘蘇區,我們愿意和你們互派代表,訂立抗日作戰協定,并組成抗日聯軍與國防政府,聯合起來,打日本救中國。不論哪一派的軍隊,不論一軍一師或者一連一排,不論從前有沒有打過紅軍和蘇維埃區域,我們為著貫徹四年來的抗日救國的主張,都一律歡迎同我們聯合起來共同抗日。”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