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04)
7月2日
紅三軍團主力在大余縣池江附近擊潰粵軍四個團,潰軍退據大余縣城。三日,紅一軍團一部進攻大余縣梅嶺關,擊潰守軍一個團。四日至七日,紅三軍團多次攻擊大余未克,敵我形成對峙。粵軍三個師向南雄集中,企圖合擊紅軍主力。
7月10日
同朱德等指揮紅一、紅五軍團,紅十二軍和江西軍區兩個師,對南雄縣水口圩的粵軍發起總攻,擊潰粵軍十個團。這期間,毛澤東親臨前沿陣地,同紅五軍團指揮員一起冒著槍林彈雨追擊敵人。紅一方面軍在贛南、粵北地區發起的南雄、水口戰役,共擊潰粵軍十五個團,使侵入贛南之粵軍退回大余、南雄,基本穩定了中央蘇區南翼。但是由于兵力不集中,未能大量殲滅敵人。
7月11日
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發出南雄、水口戰役后休息整理的命令,指出今后目標是北上消滅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奪取贛州、吉安。毛澤東隨紅一方面軍總部先到達烏逕,隨后經江西全南抵信豐。
7月21日
中共臨時中央發出給蘇區中央局及蘇區閩贛兩省委的指示信,批評蘇區中央局“沒有及時采取進攻的策略,積極地擴大蘇區,將爭取一省數省首先勝利的任務放到全部工作的議事日程上面”;指責“在漳州占領的一個月內,紅軍中的政治領導的同志沒有能夠充分地利用這個時機與良好環境進行充分的群眾工作,而集中一切注意于籌款,這種教訓必須深刻的注意到”。
同日
同朱德、王稼祥在信豐會見從后方來主持前方軍事工作的中共蘇區中央局代表周恩來(后方由任弼時代理蘇區中央局書記),向他匯報前方作戰和軍事行動情況。周恩來致電蘇區中央局并轉項英,報告紅一方面軍與粵軍作戰后在信豐、烏逕一帶整訓和籌款的情況,提出紅一方面軍將在月底前渡贛江北進,準備與蔣介石嫡系部隊作戰。
7月23日
中共蘇區中央局致電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提出紅一方面軍下一步的行動方針:“須迅速過河,并須以極迅速的行動以打擊寧敵〔1〕。要估計到粵敵仍有增援可能,遲緩則將增加困難”。
7月25日
鑒于在后方的中共蘇區中央局成員提議由周恩來兼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聯名致電中央局:“我們認為,為前方作戰指揮便利起見,以取消政府主席一級,改設總政治委員為妥,即以毛任總政委,作戰指揮權屬總司令、總政委,作戰計劃與決定權屬中革軍委,關于行動方針中央局代表有決定權,會議只限于軍委會議”。
同日
晚上,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復電中共蘇區中央局:“我們再四考慮,認為贛州上游敵軍密接,在任何一點渡河出擊贛敵,都有被敵人絕斷危險,如攻新城、南康,將引起寧、贛敵人分進合擊,或隔江對峙,造成更不利條件。”“因此,決經贛江下游先取萬安,求得渡河,解決陳、羅〔2〕等四個師主力,以取吉安等城市。如敵人渡河東決戰更好。但此行動須極迅速秘密,我們決后方開始集中行動。望秘電中央。”
〔1〕寧敵,這里指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2〕陳、羅,指陳誠、羅卓英,當時分別任國民黨軍贛、粵、閩邊區“剿總”第二路司令官和第二路第十一師師長。
7月29日
周恩來致信中共蘇區中央局,針對中央局仍堅持由周恩來兼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作進一步陳說:這將“弄得多頭指揮,而且使政府主席將無事可做”。“澤東的經驗與長處,還須盡量使他發展而督促他改正錯誤”。信中堅持由毛澤東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強調“有澤東負責,可能指揮適宜”,懇請中央局再三考慮前方意見。
7月下旬
隨紅一方面軍總部由信豐到達于都縣城。
8月上旬
在興國出席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討論紅一方面軍的行動方向。會議經過爭論,接受毛澤東的建議,決定紅一方面軍主力在贛江以東北上作戰,先消滅樂安、宜黃之敵,再打由贛江以西或由南城、南豐等地來援之敵,進而威逼和奪取吉安、撫州(今臨川),以配合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紅軍反“圍剿”斗爭。會議決定紅一方面軍進行整編,在前方組成由周恩來任主席,毛澤東、朱德、王稼祥為成員的最高軍事會議,負責決定前方的行動方針和作戰計劃。同旬
中共蘇區中央局致電臨時中央,報告興國會議決定的紅一方面軍行動計劃。
8月8日
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副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發出通令,宣布:奉中央政府命令,特任毛澤東同志為紅軍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
同日
中革軍委根據中共蘇區中央局興國會議精神,發布關于發起樂安、宜黃戰役的軍事訓令。訓令指出,根據北路的“圍剿”敵軍布置較弱以及我軍運動較利的情況,決定紅一方面軍以堅決、迅速、秘密的行動,首先殲滅樂安、宜黃之敵,進而威脅與奪取吉安、撫州、南豐、樟樹及南昌附近的較大城市。
8月10日前后
同朱德率紅一方面軍從興國、于都出發,按計劃秘密北上,于十五日到達樂安附近,總部設在招攜。
8月15日
在招攜同朱德簽發紅一方面軍攻擊樂安的訓令,決定于十六日向守城之敵發起攻擊,以紅一軍團為主攻,紅五軍團為總預備隊,紅三軍團策應攻城。
同日
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中共蘇區中央局并轉臨時中央:紅一方面軍已到樂安縣招攜、寧都縣東韶一帶。“我軍決以迅速堅決秘密的行動,先攻樂安、宜黃,消滅孫連仲〔1〕大部,乘勝攻南豐、南城消滅朱部〔2〕,開展贛東一面,求得鞏固地向西迎擊陳、吳〔3〕等師增援部隊,以更有利地取得贛江下游中心城市,造成奪取南昌的形勢。”
〔1〕孫連仲,當時任國民黨軍贛粵閩邊區“剿總”第九路軍司令官。
〔2〕朱部,指朱紹良為司令官的國民黨軍贛粵閩邊區“剿總”第六路軍。
〔3〕吳,指吳奇偉,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九十師師長。
8月17日
同朱德在前沿指揮所指揮紅一軍團主力發起猛攻,中午攻克樂安城,殲滅守軍高樹勛第二十七師第八十旅兩個團又一個營。
8月18日
同朱德等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以紅軍少部兵力佯攻崇仁,以紅軍主力直取宜黃。十九日,到宜黃前沿陣地視察,召開有各軍團干部和地方黨的負責人參加的戰地碰頭會,研究如何部署宜黃戰斗。晚八時,同朱德下達紅一方面軍命令:二十日先肅清城外敵軍包圍宜黃縣城,同時須進行充分的攻城準備,以便城外得手后立即攻城,以達到攻下縣城再打援敵之目的。攻城的部署是,以紅三軍團為主攻部隊,紅一軍團擔任城北的佯攻任務,紅五軍團為總預備隊。
8月20日
同朱德指揮紅軍主力先攻占宜黃城外有利地形,晚九時發起攻城,一舉攻克宜黃縣城,擊潰守城的高樹勛第二十七師兩旅共四團(缺一個營),其大部被殲,一部向北逃跑。二十二日,紅軍追到龍骨渡又殲滅逃敵之大部,宜黃戰斗基本結束。
8月23日
同朱德指揮紅十二軍乘勝擊潰南豐守軍,占領縣城。這樣,樂安、宜黃戰役一周內打了兩個勝仗,連克三城,共殲國民黨軍第二十七師約三個旅,俘敵五千多人,繳槍四千余枝。紅一方面軍已勝利實現興國制定的第一期作戰計劃,有力地支援了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紅軍的反“圍剿”。
8月24日
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從宜黃出發,數日后抵達南城附近大竹山,準備攻打南城。因發現國民黨軍毛炳文、李云杰、許克祥等師在南城已集結十七團兵力,且該城內外險要,工事堅固,硬攻不易得手,毅然決定放棄攻城計劃,改令紅軍撤至南城至南豐、南城至宜黃兩線,發動群眾和籌款,待機殲敵。這使紅軍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損失,保持了戰略主動。二十七日,周恩來致電中共蘇區中央局并轉臨時中央,報告這一情況,并提出下步行動計劃為:待西來增援之敵陳誠、吳奇偉各部進至相當地點,即給予迎頭痛擊,以消滅敵人主力。
8月28日
在后方的蘇區中央局成員致電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我主力軍不宜在南豐、南城、宜黃間久待,應繞至樂安、宜黃一帶,從敵軍的左側背給以各個擊破,只以小部或獨立師留在南城方向,以迷惑敵軍。
8月29日
前方最高軍事會議作出紅軍回調樂安、宜黃方面的部署。毛澤東同朱德發布紅一方面軍準備殲滅東援之敵陳誠部的訓令:“我軍為要粉碎敵人的進攻,使贛東蘇區鞏固地向前發展,決心首先打擊敵之一翼,即遠道東來的敵軍陳誠部,乘勝掩擊崇仁會合之敵,再行相機進取,以求得革命戰爭的繼續勝利。”
8月31日
獲悉敵軍吳奇偉部約四個團到達店前,有與敵軍主力配合向永興橋包抄模樣,同朱德在永興橋下達紅一方面軍攻擊店前敵軍的命令。因西面敵軍同日占領宜黃,東面敵軍又跟蹤在紅軍之后,準備與西面敵軍夾擊紅軍,紅一方面軍處于進退兩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