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04)
6月2日
在建寧城外方面軍總部主持召開中共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會議。與會者認為:“兩廣反蔣軍隊正想急進湖南,蔣有先對付兩廣的必要,對我們有改守勢之可能”。會議決定,紅一方面軍當前工作方向分三期推進:第一期向北,即向建寧、黎川、泰寧地區籌款,發動群眾,擴大蘇區,爭取南豐、南城、宜黃等縣城。第二期向南,即向江西南部,為下一次反“圍剿”建立鞏固的后方。第三期向西,打通贛江兩岸與湘贛邊根據地聯系。整個三期工作的中心任務是準備第三次反“圍剿”,并以贛南為工作中心地域。會議對蘇區中央局來電要毛澤東回后方問題進行了討論,認為毛澤東因“在此地工作開展的需要”,暫不去中央局駐地龍岡。會議還檢查了群眾工作中的錯誤,指出:紅四軍前次在水南燒土豪房子時燒了一條街,要由紅十二軍代賠,由紅四軍政治部出布告。第四師沒收建寧“綏安中西醫院”,要加以追究,給以警告處罰。以后對于西藥房、醫院等不得沒收,需要西藥時可出錢買。
6月上旬
鑒于國民黨軍退至宜黃、永豐、吉水,同朱德部署紅一方面軍以建寧為中心,分散在泰寧、黎川,南豐、宜黃地區,發動群眾,擴大根據地,籌集第三次反“圍剿”的作戰費用。
6月10日
在南豐縣康都圩主持召開中共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會議,討論目前政治形勢和福建工作等問題。會議認為:兩廣軍閥成立軍政府,部署軍隊到桂林,顯然要打湖南,證明南北軍閥混戰不會因紅軍勝利而停止,必定很快在湖南長沙、衡陽一帶爆發。紅軍在這些條件之下,必定普遍地很快地大發展。紅軍現在仍應向北,以促成兩廣出兵,兩個月后,我們的主力才調到贛南。閩西紅軍的發展,主要方向不要向漳州、東江,要向汀州、連城、寧化、歸化、清流等縣,這樣才能與贛東南聯系起來,并增強紅十二軍。
6月20日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項英,副主席毛澤東、朱德發布通令,決定將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由八月一日改為十月革命紀念日(十一月七日)舉行,要求各地代表在十月十五日以前選舉完畢。
6月20日—22日
出席中共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在南豐縣康都圩舉行的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除臨時總前委委員外,還有蘇區中央局代表王稼祥及贛東特委代表等,會議由王稼祥、毛澤東、周以栗組成主席團主持。毛澤東在會上作報告說:第二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后有許多重要問題有待解決,中心工作是解決爭取第三次反“圍剿”勝利的具體問題,如發展的路線、發展的區域、工作的布置、擴大紅軍、辦紅軍學校、籌款、軍事訓練等。會議著重討論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地區的選定問題。毛澤東和其他與會者對敵人可能分幾路來犯作了大略的估計,并初步選定戰場放在興國、于都、寧都、瑞金一帶。會議決定:派周以栗率總政治部到汀州成立閩贛邊工作委員會,周為書記。凡西藥、被服、印刷等皆由工委籌劃分配,不得各自為政。紅軍學校仍要辦,但必須抽調紅軍中高明的負責人去辦,學生也要由紅軍中抽出,教材必須切合實際,少講理論。
6月21日
蔣介石到南昌召開軍事會議,部署對中央革命根據地和紅一方面軍的第三次“圍剿”。一面令其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周圍的部隊固守和恢復陣地,一面令其嫡系部隊第六、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四師由河南、湖北等省迅速進入江西,擔任“圍剿”主力軍。蔣親任“圍剿”軍總司令,何應欽為前線總司令。
6月22日
在康都圩主持召開中共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會議,討論新的時局和行動方針。會議認為:蔣介石對北方軍閥妥協,對兩廣軍閥取守勢,正調集兵力準備對紅一方面軍發動第三次“圍剿”。為了利用蔣介石同兩廣軍閥之間的矛盾,發展革命力量,紅軍應改變原定計劃,不再向對蔣介石威脅較大又不易建立蘇區的南豐以北地區進逼,也不向兩廣軍閥勢力控制的粵贛邊界地區出擊,改向閩西和閩西北地區發展,以擴大紅軍和籌款。會議布置紅三軍團、紅四軍和紅十二軍迅速分散籌款。
6月28日
在建寧寫信給周以栗轉閩贛邊工委、譚震林轉紅十二軍軍委,提出紅十二軍的中心任務不是籌款,而是深入寧化、石城、長汀三縣,以這三縣為工作區域,同時紅三十五軍以瑞金為工作區域,紅三軍以于都、會昌為工作區域,三個軍均以兩個月為期限,分完田,建立地方武裝、臨時政權和臨時黨部,把這四個問題真正地解決,使于都、瑞金、石城、會昌、寧化、長汀六縣連成一片。“敵人來了,集中起來,就在這個附近打,敵人不來,我們就是這塊工作下去。”
6月30日
在建寧致信紅十二軍軍委并轉周以栗及閩贛邊工委、紅三十五軍軍委:“根據各方面情況判斷,敵軍定很迅速地向我們進攻已毫無疑義。在此形勢下決不能容我們此時期做準備工作,大概下月內準備作戰。”信中指出,在目前形勢下,紅十二軍在寧化、石城、長汀三縣工作只能計劃做一個月,籌款和群眾工作,同樣是主要任務。
6月下旬
同朱德在建寧召開軍事干部會議,貫徹執行中共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會議及擴大會議關于抓緊籌款,準備回師贛南迎擊敵軍“圍剿”的決策。會后,紅軍各部和地方各級黨政機關貫徹執行臨時總前委的決策,召集會議,張貼文告,深入動員群眾,擴大地方武裝,重整支前組織,為奪取第三次反“圍剿”勝利作積極準備。
6月
在建寧期間,經常深入群眾,訪貧問苦,了解情況,關心群眾生活。毛澤東對警衛員說:一個領導者要把調查看作吃飯一樣經常、重要,一天不串門,就像一天沒有吃飯。
6月底
國民黨軍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周圍的部隊和新調來的部隊,總兵力達二十三個師又三個旅,共三十萬人。蔣介石將這些部隊編成左翼和右翼兩個集團軍,并決定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采取“長驅直入”的戰略,企圖先擊破紅一方面軍主力,然后再深入進行“清剿”,搗毀蘇區。七月一日,國民黨軍開始進攻。
7月上旬
毛澤東和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雖然預見到國民黨軍即將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圍剿”,但沒有料到敵人第二次“圍剿”失敗后只隔一個月,又發動新的“圍剿”。得到敵軍開始進攻的情報后,毛澤東同朱德立即命令各軍,既要迅速結束群眾工作,又要抓緊時間在幾天內盡量多地籌款籌糧以保障反“圍剿”的急需。因紅一方面軍粉碎敵軍第二次“圍剿”后就投入緊張的開辟新蘇區的群眾工作和游擊區的籌款工作,尚未得到休整,部隊減員也尚未得到補充,仍是三萬多人,而且主力在閩西北新區,故情況十分緊急。臨時總前委研究決定,仍采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紅軍向贛南后部退卻集中,以打破敵軍“圍剿”。同朱德部署一部兵力在地方武裝、赤衛軍、少先隊的配合下,襲擾敵軍,遲滯敵人前進,同時部署和指揮紅軍主力迅速收攏部隊,避開敵人的前鋒,繞道千里,回師贛南。與此同時,中共蘇區中央局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在湘贛蘇區活動的紅七軍、紅二十軍軍部及第一七五團東渡贛江,同紅一方面軍會合。
7月10日
同朱德率紅一方面軍總部從福建建寧向贛南進發。在此前后,紅軍各部相繼從各自工作地區出發,冒著盛夏酷暑,以急行軍向中央革命根據地于都地區回師。
7月12日
同朱德率紅一方面軍總部抵達江西廣昌縣尖鋒,聯名寫信給留守建寧的紅十二師第三十五團,要求他們等到敵人進了建寧城、探明敵情后緩緩撤退,擾亂建寧之敵的行動,以掩護大部隊集中。
7月中旬
同朱德率紅一方面軍總部抵達瑞金北的壬田寨,約集就近幾個軍的負責人開會,研究戰略
行動的大體方向。鑒于敵軍進入蘇區后突然猛進,急于尋求與紅軍主力決戰,毛澤東認為應當利用蔣系軍閥與兩廣軍閥的矛盾,決定再讓敵軍深入到贛南底部,威脅兩廣地盤,加劇他們之間的矛盾,然后紅軍插回敵軍后方,打其空虛之處。隨即部署紅一方面軍主力轉移到于都縣北部的山溝里隱蔽,讓出通向瑞金、于都和興國的大道,誘敵繼續南進。
7月下旬
紅一方面軍總部、紅三軍團、紅四軍(缺第十二師)、紅十二軍分別到達于都北部地區,同從于都、瑞金北上的紅三軍(缺第九師)、紅三十五軍和由贛江以西沙地來到的紅七軍及紅二十軍軍部等會合。方面軍總部決定,紅七軍暫歸紅三軍團指揮。
7月24日
在于都縣銀坑同朱德發布命令,令紅一方面軍在敵人深入恐慌疲憊之下,消滅由寧都賴村進攻之敵,然后轉向橋頭方向消滅敵軍的第二部。
7月28日
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興國縣西部高興圩地區,行程千里,完成了回師贛南集中的戰略任務。七月底,進0831931年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國民黨軍已進到固村、寧都、古龍岡、白石一線,但未找到紅一方面軍主力。蔣介石、何應欽得知紅一方面軍主力集中在興國地區后,判斷紅一方面軍主力有西渡贛江之可能,便集中九個師兵力向興國方向急進,企圖壓迫紅一方面軍主力于贛江東岸而消滅之。毛澤東獲悉各路敵軍正向興國方向急進,主持召開軍事會議,研究敵我形勢和紅軍作戰方針、計劃,指出:敵軍雖然來勢很猛,但在根據地已拖了近一個月,銳氣已減,且敵軍主要兵力和精銳師團集結在第一線,由富田向東的后方聯絡線上兵力比較薄弱。會議決定,采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方針,首先從側翼打起,由興國經萬安突破富田一點,然后由西而東,向敵人之后方聯絡線上橫掃過去,置深入贛南根據地的敵軍主力于無用之地。待敵軍主力回頭北向,必甚疲勞,乘隙打其弱者。
7月31日
同朱德在高興圩接到紅十二軍軍部和中共純化區委的報告,得知敵軍主力向興國方向急進,其右側后富田、陂頭、新安一帶僅有三個團防守;決定避強擊弱,以主力由高興圩地區秘密北進。傍晚簽發命令,令紅一方面軍主力繞入敵背搗其后路,使敵動搖震恐,先奪取富田、新安。當晚,紅一方面軍主力開始向富田開進,當先頭部隊進到石陂以北地區時,發現敵第二路進擊軍陳誠、羅卓英兩師先于紅軍趕到富田,奪取富田的計劃難以實現。毛澤東、朱德隨即改變計劃,率部折回高興圩地區,另尋殲敵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