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02)
3月17日
同朱德簽發紅一方面軍《為爭取第二期作戰勝利軍事上應準備的工作》的訓令。這個訓令總結了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前后的缺點,要求吸取過去的教訓,更好地準備第二次反“圍剿”,并對“鼓動”、“會議”、“訓練”和“給養”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部署。
3月18日—21日
在黃陂出席由項英主持召開的中共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討論中共中央關于共產國際來信的決議,以及反對李立三路線和所謂的調和路線等問題。會議沒有認真組織討論如何對付敵軍新的“圍剿”問題。
3月20日
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名義,發布《目前敵我的形勢和爭取二次戰爭勝利的準備工作》的通令。通令提出“爭取二次勝利的中心意義在于轉變敵我形勢”,并指出:“自從軍閥戰爭暫時停頓、敵人向革命進攻以來,敵人是一種攻勢,我們在大體上說始終是一種守勢”,“因此轉變敵我攻守的形勢,成為二次戰爭的中心任務”。“要轉變敵我攻守的形勢,就要給第二次進攻的敵人以嚴重的打擊”。通令還強調,只有把敵人的攻勢變成守勢,使敵人退守到中心城市去,才能徹底解決蘇區的鞏固和發展問題,才能使紅軍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和精練,才能給全國政治局面一個大的影響。
3月23日
依據國民黨“圍剿”軍的前進態勢,為集中兵力及早完成反“圍剿”的準備工作,同朱德在黃陂發布紅一方面軍脫離與敵軍接觸、南移整訓和籌款的命令,并部署紅一方面軍主力三萬多人從中央蘇區北部邊緣的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以南地區,后撤到廣昌、寧都、瑞金一帶。
3月下旬
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紅一方面軍總部移駐寧都縣青塘。
3月
中共中央致函各蘇區和紅軍領導人:毛澤東為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主席〔1〕,朱德為紅軍總司令,各蘇區給中央的報告同時也送他們。春 在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之后,第二次反“圍剿”之前,作《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詞一首: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1〕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時取消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一項,未被中共中央批準。
4月1日
蔣介石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共二十萬人的兵力,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采取“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從江西的吉安到福建的建寧東西八百里戰線上,分四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大舉進攻。
4月2日
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的名義,發出《總政治部關于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的通知》,提出“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的口號。通知指出:“過去許多地方往往忽視實際事實的調查,只憑自己空想去決定工作計劃,去指導下級工作,結果計劃是行不通的,指導是錯了的。”“現在兩種表格〔1〕,我們如能照深刻注意實際的正確的統計填寫起來,是能解決我們許多問題的,特別是現在分配土地中的許多實際問題。”為使調查材料真實正確,“第一,必須建立對這一工作的深刻認識,看清楚這一工作的重要”;“第二,調查的人要不怕麻煩”;“第三,上級政府派出去指導的同志和政治部負責任的同志,須將兩張表格的內容及調查時要注意之點,詳細向執行這一工作的同志說清楚。”“我們的口號是:一,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二,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通知還規定了階級和階層劃分的原則標準:“富農標準要是以剝削為他收入的相當部分。那些少量放帳或借帳的人還是列在中農。那些原是雇農,中間(未革命前)已經租得土地耕種的人還是列入貧農。那些全家不耕田,專靠獨立勞動(做裁縫、木匠等)謀生活的才叫獨立勞動者。半耕半做手藝的還是按照他的經濟地位列入貧農、中農或富農里面去。自由職業者與流氓的分別,是在自由職業者謀相當正業(如醫生、教員等),流氓無一定職業,生活行為亦不一定,而且都是做壞的事多。”
〔1〕指人口表格和土地表格。
4月上旬
中共中央代表團任弼時、王稼祥、顧作霖到達寧都青塘(葉劍英、歐陽欽同時到達),參加中共蘇區中央局的領導。毛澤東向中央代表團詳細匯報了紅一方面軍第一次反“圍剿”取得勝利的經過和第二次反“圍剿”的準備情況。
4月中旬
出席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聽取中央代表團傳達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央關于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和肅反問題的政策。會議著重討論第二次反“圍剿”怎樣打以及留在中央蘇區打還是退出中央蘇區打的問題。大多數人根據中央三月來信關于“遇必要時可以拋棄舊的與組織新的蘇維埃區域”的指示,認為敵軍包圍嚴密、敵我力量對比相差太遠,主張分兵退敵,還提出退出中央蘇區。毛澤東提出留在中央蘇區打,誘敵深入,依靠根據地軍民團結破敵,不同意“分兵退敵”的戰略。指出分兵不但不能退敵,反而會給紅軍帶來更大的困難,這只是消極防御。毛澤東的意見只得到朱德等少數人的支持。為此,毛澤東提議擴大范圍討論這個緊迫的戰略問題。
4月17日
出席在寧都縣青塘舉行的中共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作為中央局三月舉行的第一次擴大會議的繼續)。會上,中央代表團傳達了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央對目前形勢的估計和中央關于第二次反“圍剿”的軍事方針等。會議根據中央新的決定,經過討論通過了五個決議。其中《接受國際來信及四中全會決議的決議》指出,對“四中全會以及全會后中央的這一切決議與工作,擴大會議表示完全的同意”。這個決議基本上肯定了毛澤東為書記的紅四軍前委的工作路線,認為:在汀州會議以前,四軍前委“路線是一般正確的,是執行中國黨六次大會的正確路線的”;“堅決地執行土地革命來爭取群眾”,“貢獻了土地問題許多寶貴的經驗”;對紅軍建設有了正確的了解,“建立了紅軍的整個制度,如建立黨的領導,建立政治委員制度,建立士兵委員會,建立軍需制度和籌款路線,特別是建立做群眾工作的路線等”。同時又指出:從汀州會議起,“前委就接受了立三路線,放棄了鞏固蘇區的工作,采取了冒險路線,去向大城市冒進”。決議還認為:只是在攻打長沙后,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才“由開始懷疑立三路線,進而反對立三路線,轉變到正確的路線上去”。
同日
主席項英,副主席朱德、毛澤東發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通令》,指出在第二次反“圍剿”中,地方武裝要主動積極向敵人襲擊擾亂,靈活運用游擊戰術,應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退我追、敵疲我戰”的秘訣,采取“化眾為零、化零為眾”的方法,以完成其應有的任務。同日
同項英、朱德簽發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通令,決定在軍委參謀部成立編輯委員會,葉劍英為總編輯。工作內容是,搜集中國紅軍英勇斗爭的歷史材料,介紹國際尤其是蘇聯軍事作家的著述,發行不定期出版的雜志等。
4月18日
中共蘇區中央局召集擴大會議,參加者除中央局成員外,還有各軍軍長、政委、參謀長及政治部主任,專門討論第二次反“圍剿”戰爭的方針策略。中央代表團傳達了中央指示,即在強敵進攻的情況下,“如果不能粉碎新‘圍剿’則可考慮轉移”。毛澤東在發言中分析了敵我形勢,指出:第二次“圍剿”的敵軍雖多,但均非蔣介石嫡系,各軍閥之間矛盾重重,指揮不統一,地形不熟悉,供給困難,官兵恐懼同紅軍作戰。紅軍則打了勝仗,士氣旺盛,官兵一致,準備充分,地形熟悉。根據地群眾仇恨敵人,擁護紅軍,能積極配合紅軍消滅敵軍。因此,紅軍打破敵軍這次“圍剿”的條件比第一次反“圍剿”好,勝利的把握更大。會上,軍隊高級干部發言踴躍,堅決主張打破敵軍的第二次“圍剿”。贛南、閩西特委負責人發言,也不同意主力紅軍退出中央蘇區。毛澤東關于留在中央蘇區打的意見,得到多數與會者的贊同。在討論怎樣打的問題時,有些人主張先打蔣光鼐、蔡廷鍇〔1〕的第十九路軍,認為打跨蔣、蔡有利于紅軍發展。毛澤東則指出,在進攻的敵軍中,蔣、蔡比較強,過去未打過敗仗,打蔣、蔡沒有絕對勝利的把握。提出先打王金鈺〔2〕的第五路軍,這路敵軍較弱,從北方新到,表示恐懼。經過討論,會議采納了毛澤東關于“先打弱敵”的作戰方針,決定先打富田地區的王金鈺、公秉藩〔3〕。
〔1〕蔣光鼐,原是國民黨軍第十九路軍總指揮,第二次“圍剿”時由蔡廷鍇任代總指揮,指揮第六十師和第六十一師。
〔2〕王金鈺,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五路軍總指揮兼第四十七師師長。
〔3〕公秉藩,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五路軍第二十八師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