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

1930(01)

1930

三十七歲

1

鑒于紅四軍給養已發生困難,中共紅四軍前委決定:朱德率第一、第三、第四縱隊到連城籌款,毛澤東率第二縱隊暫留古田策應和處理善后工作。與此同時,毛澤東從古田到蛟洋紅軍醫院探望傷病員,請地方黨組織負責人在紅四軍離開當地后妥善安置這批傷病員。

15

朱德率紅四軍第一、第三、第四縱隊從古田抵達連城,籌款以解決糧餉問題。毛澤東指揮第二縱隊開往龍巖縣小池,打擊前來“會剿”的閩敵劉和鼎之第五十六師先頭部隊,以掩護紅四軍主力轉移。第二縱隊完成阻擊任務后,返回古田。

同日

在古田給第一縱隊司令林彪寫回信,以黨內通信形式印發給部隊干部,對廣大指戰員進行形勢與任務的教育。毛澤東在這封信中對國際國內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學的分析,說明了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批評了林彪以及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一種悲觀思想,指出那種不從中國實際出發、對革命形勢估計不足、沒有在游擊區域建立紅色政權的深刻觀念的錯誤,論述想在全國范圍內“先爭取群眾后建立政權的理論,是于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713的”;從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這個事實出發,提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指明“單純的流動游擊政策,不能完成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任務,而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經由鄉赤衛隊、區赤衛大隊、縣赤衛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紅軍這樣一套辦法的,政權發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的,等等的政策,無疑義地是正確的”;并強調必須這樣,才能樹立全國革命群眾的信仰,才能給反動統治階級以甚大的困難,動搖其基礎而促進其內部的分解,才能真正地創造紅軍,成為將來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毛澤東這封信總結兩年多的革命實踐經驗,發展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這封信編入《毛澤東選集》時,題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6

中共紅四軍前委給中央寄出報告,匯報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的工作:(1)召開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接受中央指示,作出反對機會主義及托洛茨基主義反對派的決議;(2)用各種方法,建立紅四軍的政治領導;(3)糾正紅四軍黨內各種錯誤傾向,掃除紅軍內部的封建殘余制度(如廢止肉刑,禁止槍斃逃兵等)。報告還總結了紅四軍出擊廣東東江損失三分之一的經驗教訓。

17

率第二縱隊從古田出發,經龍巖縣的上車、梅林進入連城。然后,經永安、清流、歸化(今明溪)等縣境,于一月中旬到達閩贛交界的武夷山下。

同日

朱德獲悉長汀和上杭的敵軍進入連城縣境,隔斷第一、第三、第四縱隊同第二縱隊的聯系,決定率部離開閩西進入江西,引誘“會剿”軍金漢鼎〔1〕部離閩回贛,使敵人的“三省會剿”宣告破產。

1〕金漢鼎,當時任國民黨軍贛軍第十二師師長、閩粵贛三省“會剿”軍總指揮。

1上旬

接到中共閩西特委來信,要求紅四軍留下一個縱隊在閩西游擊,幫助地方消滅敵人,鞏固剛建立的紅色政權。毛澤東對送信人說,敵軍是跟著我們走的,不會停留在閩西跟你們走。他當即寫了八個字:“離開閩西,鞏固閩西。”毛澤東的意見增強了閩西特委負責人保衛閩西紅色區域的信心。

110

前后在行軍途中接到黃公略報告贛西南紅軍發展情況的信,立即召開前委會議研究決定,成立紅軍第六軍,調陳毅、宋裕和前去協助黃公略做籌備工作。

120

率領第二縱隊到江西廣昌縣赤水,擊潰反動武裝靖衛團,活捉偽縣長。當時獲悉第一、第三、第四縱隊正在江西寧都縣的東韶。

124

率第二縱隊經寧都的洛口到東韶,同先到數天的朱德所率紅四軍主力會合。

1下旬

在東韶主持召開中共紅四軍前委會議,根據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軍閥戰爭即將爆發、廣東廣西軍閥混戰仍然相持和革命時局展開的情況,討論紅四軍的行動部署問題,要求進一步貫徹執行古田會議決議。會后,同朱德部署紅四軍十五天的短距離分兵:第一縱隊直取樂安;第三縱隊由藤田占領永豐;第四縱隊同寧都赤衛隊及二十五縱隊在寧都布置南路工作,幫助寧都縣委召開蘇維埃代表大會,解決寧都土地改革問題,同時對付贛敵金漢鼎部;第二縱隊進駐藤田,沿途分兵打土豪。毛澤東隨紅四軍司令部一同抵達藤田。

1

同朱德一起指揮紅四軍打破閩、粵、贛三省敵軍對閩西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會剿”,并連克江西的寧都、樂安、永豐等縣。三十日(農歷正月初一),將由閩西進入贛南的一路情景吟成一首詞《如夢令·元旦〔1〕》: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由下,風展紅旗如畫。

21

中共中央就紅四軍行動問題復信廣東省委,其中說:紅四軍攻梅縣的失敗,在政治上的損失確比軍事上的損失大,原因自當歸咎于四軍內部黨和政治工作的破產。“潤之來信很積極,發展方向他們亦接受中央指示,只是聲明目前環境所限恐須先在閩西深入”。此信還說:“潤之現已復職,中心的政治領導亦已確立,此稍可使中央放心”。

2月初

在永豐縣藤田,從贛西特委來人的報告得知,贛西特委受到右傾思想的干擾,致使“分配土地、建立政權各項中心工作都因此停頓”。依據中共中央第六十號通告關于反對軍閥戰爭和要求紅軍進攻主要城市的精神,紅四軍前委就當前革命形勢與任務問題致函贛西、贛南特委和紅五軍、紅六軍〔2〕軍委,提出召開聯席會議。毛澤東等三人組成紅四軍前0231930年〔1〕〔2〕紅六軍,由江兩紅二、紅三、紅四、紅五團于一九三○年一月下旬合編而成。農歷正月初一,過去曾稱元旦。委代表團到贛西特委駐地吉安陂頭,同贛西特委商定聯席會議于二月七日在陂頭召開。毛澤東同曾山、劉士奇等開始進行會議的籌備工作。

26日—9

在陂頭主持召開中共紅四軍前委、贛西特委(贛南特委代表團因會議提前舉行,未能趕上參加)和紅軍第五軍、第六軍軍委聯席會議(稱陂頭會議,也稱“二七”會議)。會上,作關于政治形勢和今后任務的報告。會議分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閩、粵、浙、贛、湘五省武裝斗爭形勢,討論了擴大蘇維埃區域、深入土地革命、發展工農武裝等問題。會議認為,江西反動派內部矛盾加劇,贛西南革命形勢發展很快,江西有“首先勝利奪取全省政權之可能”。會議確定贛西南黨的主要任務是:擴大蘇維埃區域、深入土地革命和擴大工農武裝。會議批評了贛西南地區遲遲不分配土地、按勞動力和耕作能力分配土地的不利于貧農而利于富農的右傾錯誤,肯定了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辦法,通過的《土地法》規定“分田以抽多補少為原則”,“男女老幼平均分配”。會議還決定:集中紅軍第四、五、六軍,奪取江西全省政權,第一步先打吉安;打吉安的第一步是占領與吉安為犄角的吉水、安福、泰和等縣;由紅四軍擔任攻取吉水。為了統一領導紅軍和地方黨組織,將紅四軍前委擴大其任務,成為領導紅四軍、紅五軍、紅六軍和贛西南、閩西、粵東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共共同前敵委員會;紅四軍另成立軍委,調潘心源任軍委書記(未到任,由熊壽祺代理)。共同前委由十七人組成,毛澤東、朱德、曾山、劉士奇、潘心源為常委,彭德懷、黃公略為候補常委,毛澤東任書記。會議將贛西特委(在這以前湘贛邊特委已并入贛西特委)、贛南特委合并為贛西南特委,劉士奇任書記;還決定成立紅軍第六分校,朱德任校長,毛澤東任政治委員。

214

“二七”會議主席團毛澤東、曾山、劉士奇署名發布《關于占領吉安建立江西蘇維埃政府》的通告。通告要求紅軍第四、五、六軍作出行動部署。

215

為貫徹“二七”會議精神,在贛縣召開贛南工作會議。在會上作革命形勢與黨的任務的報告。會議討論了贛南工作,批評土地革命沒有開展起來等右傾錯誤,明確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工農政權,分配土地,擴大武裝。

2月中旬

國民黨軍調集七個旅十二個團,以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指揮,開始對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進行“會剿”。當時,金漢鼎部占領寧都,朱耀華旅進到樂安,戴岳旅進到南豐、樂安之間,成光耀旅駐守吉安;從湖北調來的唐云山旅〔1〕侵占永豐、樂安后,即向吉安的東固地區搜索前進。

1〕唐云山旅,指唐云山任旅長的國民黨軍獨立第十五旅。

同旬

同朱德指揮紅四軍開到水南,進到中鵠區施家邊,準備攻取吉水。因“會剿”敵軍前鋒已到永豐,從戰略上考慮,紅四軍不宜在白區挺進,遂決定不打吉水,采取“誘敵深入到赤色區域同他作戰”的原則,利用蘇區的有利條件,求殲孤軍向蘇區冒進的唐云山旅。隨即指揮紅四軍折回富田休息和訓練,準備殲滅來犯之敵。

224日—26

同朱德指揮紅四軍和紅六軍一個縱隊在吉水縣水南、吉安縣值夏一帶,給貿然單獨進犯蘇區而兵力分散的唐云山旅以殲滅性打擊,擊傷旅長唐云山,抓住三個團長,取得俘敵一千六百余人、繳槍兩千余枝、于彈五六十擔的勝利。

226

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出第七十號通告,把準備武裝起義、建立全國政權定為全黨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決定紅軍“在戰略與戰術上必須向著交通要道中心城市發展”;指責“朱毛與鄂西的紅軍中還保存有過去躲避和分散的觀念”;強調“蘇維埃區域的擴大亦必須以組織地方暴動建立城市領導來打破過去蘇維埃政權躲避鄉村或將蘇維埃秘密起來之種種取消和保守傾向”;提出“擴大紅軍的總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農民武裝,擴大紅軍向著中心城市發展,以與工人斗爭匯合。”。

227

出席在吉安縣值夏舉行的有紅軍、地方武裝和革命群眾參加的祝捷大會。在會上講話,號召贛西南人民發展游擊戰爭,鞏固與擴大革命根據地,建立與鞏固蘇維埃政權。

2

因紅軍第四、第五、第六軍均缺干部,共同前委決定創辦隨軍的紅軍學校,招收學員六百人,由毛澤東任校長。

同月

行軍途中,在“馬背上哼成”了《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詞一首: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