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毛澤東如何運用公文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選用的47類材料全部來自基層農村火熱的實踐,包含了辦農業合作社方方面面的經驗。毛澤東用這部“農業合作化的百科全書”,為全國農業合作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公文是黨政機關行使職能的重要工具,在傳達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統一思想認識,指導和推進各項工作上,具有極大的權威作用。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和建設實踐中,作為黨和國家領袖的毛澤東,始終高度重視公文的作用,經常親自動手起草公文,用公文來統一思想、指導工作、推進工作。
如今黨政機關已經實現了辦公現代化,但是,公文的特定功能卻絲毫沒有改變。毛澤東重視公文、運用公文的做法,對新時期的領導幹部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用黨的文獻統一思想認識
我們黨誕生以來制定了許多重要檔,它們不僅是黨內開展各項工作的依據,也是黨不斷成長發展壯大的記錄。“注重從黨的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推動黨的事業不斷開拓前進,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習近平語)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毛澤東是提出並運用黨的文獻教育領導幹部,統一全黨思想認識的第一人。
從1942年2月開始,我們黨進行了三年多的延安整風。之前,黨發生過多次“左”傾路線錯誤,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嚴重損失。當時,黨內許多同志包括有些高級幹部,對這些錯誤缺乏正確的認識。毛澤東認為,有必要首先在黨的高級幹部中開展一個學習和研究黨的歷史的活動,以提高黨的高級幹部的路線覺悟,統一認識。因此,毛澤東向中央建議,把黨的歷史文獻彙編成冊,用作學習與研究黨的歷史的材料。
1941年9月,毛澤東開始編輯《六大以來》這部文獻集。《六大以來》分上卷、下卷,彙集了從1928年6月黨的六大到1941年11月期間的歷史文獻519篇,包括黨的會議紀要、決議、電報、指示以及黨報社論、主要領導人文章等,共約280萬字。在此基礎上,毛澤東選出86件重要文獻,既有王明“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產生、形成、危害及其被糾正的文獻,也有黨在這個時期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與形成的文獻。由這些文獻組成《六大以來》選集本。隨後,毛澤東還編輯了《六大以前》、《兩條路線》。
作為延安整風的學習材料,《六大以來》等三部黨的文獻對統一全黨的思想,特別是提高高級幹部的思想覺悟產生了很大影響,也為召開黨的七大做了很好準備。
用電報指揮解放戰爭三大戰役
自20世紀30年代初起,電臺成為我們黨向各地黨組織下達鬥爭指示的一個秘密工具,同時成為紅軍總部向各紅軍部隊下達戰鬥任務的一個重要利器。毛澤東更是出神入化,把電報運用到了極致。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毛澤東在西柏坡一間普通農舍裏,奮筆疾書著一封封電文,以雄偉的氣魄和高超的智慧,指揮著全國各戰場的24場戰役,特別是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導演了一場波瀾壯闊的人民解放戰爭史詩劇。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1948年2月,毛澤東在陝北時就開始考慮東北的解放戰局,致電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等高級將領,提出“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首先打錦州方向的戰略設想。此後,毛澤東在關注和指揮其他戰場作戰的同時,反復用電文與林羅劉商談東北主力行動問題,由提議“南進作戰”,到督促東北野戰軍南進,再到嚴令“置長春、瀋陽兩敵於不顧”,集中主力先打錦州。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11月2日勝利結束。毛澤東極其興奮,密切關注著這場大決戰的進程。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隨時閱讀林羅劉發來的戰況電報,周密思考戰役的各個環節,及時起草和回復電文,對戰局的走向作出科學判斷。據統計,遼沈戰役期間,毛澤東起草了77封電文,其中戰役打響前31封,戰役打響後46封。
遼沈戰役結束後第四天,即11月6日,毛澤東又指揮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打響了淮海戰役。在這場65天的大戰役中,毛澤東給前線指揮部發出64封電文。淮海戰役發起23天後,11月29日毛澤東又指揮打響了平津戰役。在這場64天的大戰役中,他起草和簽發發往前線的電文有89封。
300多個日日夜夜,400多封電文,包括遼沈、淮海、平津在內的全國各戰場的24場戰役,毛澤東高瞻遠矚、雄才大略,以超人的戰爭指揮藝術,調動著人民解放軍的千軍萬馬,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現代戰爭史上的奇觀。周恩來曾風趣地說:“我們一不發人,二不發槍,三不發糧,只是天天發電報,就把國民黨打敗了。”
用典型材料指導農業合作化道路
典型材料是工作實踐成果的總結與提升,具有示範引領作用。運用典型材料,可以指導下級很好地開展工作,或者進一步改進工作。毛澤東一貫重視典型材料指導工作的作用。他在中央蘇區時推廣過“模範興國”的典型,在延安推廣過陝甘寧邊區“精兵簡政”的典型。1955年,他又推廣了王國藩“窮棒子社”等一批典型。
毛澤東對中國農民有著深切的瞭解,也有著深厚的感情。新中國成立後,他熱情關注著農村互助合作運動的興起,積極支持和推動農民走共同致富的集體化道路。然而,由於合作社是一個新生事物,有些地方的領導幹部對如何辦好農業合作社、如何將辦起來的農業合作社鞏固下去等實際問題,不是十分清楚。為了指導各地辦好農業合作社,毛澤東想到了已經成功的典型經驗。
1955年9月至12月,毛澤東集中精力、傾注心血,親自編輯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他仔細閱讀從各省市自治區收集來的200多篇材料,從中選出有代表性的176篇。他像老師改學生作文一樣,認真逐篇修改材料,再三推敲每篇題目。他還為104個典型材料撰寫了按語,為該書撰寫了序言。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分上、中、下三冊,1956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約90萬字,選用的47類材料全部來自基層農村火熱的實踐,包含了辦農業合作社方方面面的經驗。其中有:艱苦創業、勤儉辦社的河北省遵化縣王國藩“窮棒子社”、山西省平順縣李順達生產合作社;善於管理的吉林省安廣縣四一農業合作社;實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天津市東郊區詹莊子鄉……毛澤東用這部“農業合作化的百科全書”,為全國農業合作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用“內參”來推進“新三反”運動
“內參”是指新華社編印的《內部參考》,1949年9月2日創辦,是供中央領導同志參閱的綜合性機密刊物。它主要刊登“黨的各項政策在具體執行中所發生的新的重要問題”。可以說,“內參”是我們黨創造出來的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文。毛澤東很看重《內部參考》,每天必讀。他認為,“此種內部參考材料甚為有益”。他既把《內部參考》當成及時瞭解各地情況的一個重要管道,又將它作為促進問題解決的一個有效載體。
1952年11月,毛澤東閱中共山東分局的一份報告,內容是針對基層幹部中強迫命令、違法亂紀現象嚴重,省領導機關存在官僚主義等問題,開展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反對違法亂紀的做法。毛澤東得知山東省政府曾積壓了7萬多件人民來信沒有處理,馬上想到,“省以下各級黨政組織積壓了多少人民來信,則我們還不知道,可以想像是不少的”。他認為,這是一個必須重視和解決的問題。於是,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1953年1月5日下發,同時還轉發了山東分局的報告,要求各地“從處理人民來信入手,檢查一次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分子的情況,並向他們展開堅決的鬥爭”。可是直到1月底,各中央局、省委及市委都沒有作出積極的回應。
1月30日,毛澤東看了《內部參考》刊登的《河北省農村基層幹部違法亂紀情況嚴重》的報導,便要新華社指示各省市分社照此辦法,集中圍繞官僚主義、命令主義、違法亂紀等問題採訪,並將其中的典型通報各中央局、分局、省委和市委,促請他們注意。毛澤東希望借助“內參”這一載體,來揭露各地存在的問題,推進“新三反”運動。
新華社立即將毛澤東下達的任務佈置給各地分社。到3月31日,《內部參考》刊出31篇相關報導,反映各地存在著幾個突出問題:強迫命令在基層幹部中很普遍;違法亂紀以基層幹部打人為最普遍;高級幹部則以官僚主義態度最普遍,還有的包庇下屬,或對批評者打擊報復。這些報導引起了各地省委領導的高度重視,他們隨即派人調查處理,並將結果刊登在《內部參考》上。由此,“新三反”運動有效地開展起來。
毛澤東通過每天必讀《內部參考》,瞭解各地的新情況、新問題,同時借助它來指導工作、推進工作。《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中關於《內部參考》的41篇批示,對此做了充分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