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亲自改村名衰坑变发坑
毛泽东亲自改村名,把发坑村写进《才溪乡调查》
在发坑村,有一件事村民永远也忘不了,那就是毛主席亲自为该村改名。
林老回忆说,发坑很早以前叫做银坑,是个富饶的地方。到了清代,豪绅和官府勾结残酷压榨群众,老百姓的生活日益贫困,很多人无法生存或流浪当乞丐,或出家当和尚。其中有首歌谣这么描述村子:“……穿件衣裳补千重,三餐吃的米糠饭,夜晚无被钻秆窿。”
外村人认为银坑村这样贫穷悲惨是因为村运衰落,因此改名叫“衰坑”村。
1929年7月22日,才溪举行武装暴动,发坑人积极参加,支援前线。
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在才溪进行社会调查时得知了衰坑的情况说:“有这么多人参加红军,各项工作又搞得这么好,怎么会衰呢?有共产党的领导,以后会兴旺发达起来的。”毛泽东表示,衰坑这个名字不好,应该改为“发坑”。
1934年1月,《才溪乡调查》发表,毛泽东把衰坑的新村名——“发坑”正式写进了著作里。
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苏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发坑村光荣地被评为“模范村”。会议期间,毛泽东高兴地走到发坑村代表跟前,笑呵呵地握着代表的手说:“你们生产和支前,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发坑村发得快,发得好。”
改村名带来思想解放→发坑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改村名,解除了旧世俗套在发坑村村民身上的思想枷锁。
“改革开放后,我们才溪最先从事建筑业的人是我的侄儿林瑞万,后来就带动了一批人。”林老表示。
搞建筑是才溪人的拿手绝活。林瑞万1989年就到深圳,先是帮人修补铁桶、脸盆等,后来帮人打井起家,现在成立了公司。就这样,一个带一个,一帮带一帮,形成了如今红红火火的局面。
林攀球,是下才村的村主任。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80%的青壮年都出门搞建筑了。“和十年前相比,他们的建筑市场已不仅仅局限于深圳、东莞、珠海等地,现在由南往北转向上海、厦门乃至全国各地了。经营范围也由最初的以打井、建水池为主,转变为今天从事钢结构工程、污水处理、房地产开发等。”
当年三千儿郎当红军,为的就是挖穷根;如今三千儿郎闯特区,目的是发家致富。据介绍,下才村现有726户,3400多人,拥有上亿元资产的就有四五户,千万元以上富翁起码有50户,百万元以上富翁更是超过100户。
“发坑的中小老板多,他们靠勇气和技术走出山门,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又回来回报乡亲,现在村里的公益项目许多都是他们捐建的。我相信,往后的日子一定越来越好!”林攀球说。(记者 陈洪亮 郭亮/文 林风/图 通讯员 王瑞溪)
本文原载于《东南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