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张辉瓒 剃头的反被“剃头”(2)
张辉瓒的命运
12月5日,南昌。
国民革命军第9路军总指挥部会议室。
由蒋介石召集,驻赣国民党军部队的师以上军官参加的“剿共”会议已经接近尾声。
这次会议确定,自12月中旬开始,各路“围剿”军以东固地区为合攻目标,分进合击。
一位国字脸,面色红润,佩带中将军衔的中年人笔直地站起身来,操着一口湖南官话,代表与会军官发言,声音洪亮,底气十足。
蒋介石还是第一次在如此近的距离,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发言者:裁减合体的毛哔叽军服遮住了他体态腴胖的体形,脖颈上的风纪扣扣的严严实实,斜跨的武装带松紧恰到好处,配着鼻梁上架着镶着金丝边的水晶眼镜,既给人一种武将的干练,又给人一种文人的儒雅。
“……此次剿共,我等革命军人誓必奋勇直前,将朱、毛首级献于主席座前。”
说话者声调渐次高上去。不知是由于风纪扣过紧,还是由于激动,他胖胖的脖子上,青筋时隐时现。
蒋介石欠了欠身子,以示对发言者的尊重,并微笑着点点头,示意发言者坐下。
“有石侯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蒋介石由衷地嘉许道。
这位被蒋介石称为石侯的发言者,就是张辉瓒,字石侯,国民革命军第18师中将师长。
张辉瓒年纪比蒋介石还大两岁,经历跟蒋介石相仿佛。当年,他们都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是先后期的同学。张辉瓒考察过德意志军事学,蒋介石虽未去德国,却赴俄国考察政治军事,据说会见了托洛茨基。后来,张辉瓒和蒋介石又一同东征北战。
1930年10月,蒋介石为了消灭红一方面军主力,摧毁中央根据地,在湘、鄂、赣、闽等省陆续调集10万余人的兵力,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围剿”军总司令,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猛进猛打”的作战方针,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
比起军中元老,张辉瓒算是不得志的军人了。凭他的学历、资历、战功,当某路军总司令是绰绰有余的。不过,这次南昌高级军事会议之际,鲁涤平已向他私下许诺,这次如果获胜,取得战功,将向蒋介石力保他晋升上将副军长衔。所以,张辉瓒觉得这次是个很好的机会。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的毛泽东,对张辉瓒这个“前线总指挥”的骄纵、狂妄还是有所耳闻的。说起来他们还是湖南老乡,彼此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时期打过几次照面,却并没有过多的交往。
国民党大军号称10万,而当时红一方面军仅约4万余人,不足其一半。怎样粉碎敌人的“围剿”,颇令毛泽东和红军总司令朱德伤脑筋。
从蒋介石发动“围剿”之日起,中央苏区党内和红军内部,对于应该采取什么方针战胜敌人的问题就发生了分歧。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在8月份曾经有指示,主张中央红军相机进攻江西具有影响的大城市,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红军将领主张主动进攻南昌、九江,既贯彻了中央指示精神,又可以迫使前来“围剿”的敌人回防,蒋介石的“围剿”计划就会无疾而终。
毛泽东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红军和苏区还不巩固和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宜脱离苏区贸然攻打大城市;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红军应主动退却,将敌引进苏区内,红军依托熟悉的地形,人民群众的支援配合等有利条件,发现和造成敌人的弱点,使敌我态势发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变化,然后集中兵力实施反攻,各个歼敌于运动之中,以粉碎其“围剿”。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经过多次讨论,终于在江西新喻县境内的罗坊会议上,通过了毛泽东的意见。11月初,红一方面军总部下达了“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消灭之”的命作战令:命令分布在其他地区筹款的红军立即收拢,统一向赣南苏区北部边境转移,避开张辉瓒的主力。接着红军又向苏区中部转移,先后集结在黄陂、小布、洛口等地,隐蔽集结待机,抓紧临战训练,准备反攻。
为了鼓舞士气,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的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
毛泽东为大会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毛泽东在大会上,以这副对联为题,具体生动地解释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
这副对联其实就是毛泽东关于红军反“围剿”作战的指导思想,想必也被国民党前敌总指挥张辉瓒侦知。不过,以张辉瓒个人的性格,他决不会相信这么轻易得来的情报,在他眼里,未必瞧得上脚穿草鞋,没上过一天正规军校的湖南老乡毛泽东。
确实,当时军界就是这样的风气,正规军校的毕业生多瞧不上土生土长的军官。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卢德铭的警卫团中有些黄埔军校的学生,从外表就可以区别出来,身上有“三皮”的,即是黄埔生,穿着皮鞋、拿着皮马鞭,裹着皮绑腿。以革命着称的黄埔军校尚且如此,像张辉瓒这种在洋军校留过学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事后证明,毛泽东和朱德就是按照这个指导思想,一步步设下陷阱,把张辉瓒引向绝路;等张辉瓒知道毛泽东所言非虚的时候,他自己离人头落地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