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1940年出生于延安,是毛泽东在47岁时有的,格外疼爱,不忍心送保育院,成了家中唯一在父亲母亲身边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孩子。北大历史系毕业,退休前在北京市委工作。其名得自论语“敏于事而讷于言”。
李讷(1940年—)生于延安;毛泽东幼女。据说“鼻子和眼睛酷似她的母亲”,清秀;但“脸型、额头和嘴却极像她的父亲,她的肤色微黄,像她的父亲”,身材较胖“也像她的父亲”。
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学制四年,因中间休学一年,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以“肖力”姓名,供职于《解放军报》社。1967年1月13日组织“革命造反突击队”,贴出“解放军报向何处去”的大字报揭批胡痴(其时任新华社代社长、全军文革小组成员)、宋琼以及杨子才等领导,左右了报社的运动方向。1月17日,林彪签署的《给解放军报社革命同志的一封信》(毛泽东批示“同意,这样答复好”),肯定这一行动“在报社内部点起了革命火焰”。先后担任军报版面组(一说“中央文革记者站”《快报》)组长、解放军报总编领导小组组长(相当于总编辑)。197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4年至1975年先后任中国共产党北京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副书记。
1976年后曾一度赋闲;两周探望一次母亲江青,1984年江青保外就医时一度与其同住。1986年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1990年代退休。住北京万寿路四室一厅单元房。有一专用书房,喜读史书。书法学其父、其母。除了参加家族祭奠活动以外,深居简出。2003年任全国政协委员。
第一次婚姻(1970年)嫁给一位徐姓招待所工作人员(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所属内部招待所服务员),毛泽东以一套马列选集相贺。育有一子徐小宁,离异而终。
第二次:王景清(1929年生,陕西神木县人,延安警卫团战士,曾任昆明军区怒江军分区参谋长)结婚(1984年)。 其子徐小宁改名王效芝,由打工而经商。
爱情经历
1965年夏,李讷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解放军报》当一名普通编辑。“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李讷也卷入了这个政治漩涡,她在军报带头“造反”。不久,《解放军报》全面改组,才27岁的李讷当上了军报总编辑。江青想为李讷物色一位理想的对象,可是因为毛泽东有言在先:希望子女不要找高干子弟做对象。江青反复物色以后,终于把目光投向了张永生。
张永生,浙江美术学院的学生。“文革”初期,他是浙江美术学院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夺权的过程中,又成为浙江省最大的“造反”组织“省联总”的负责人;夺权以后,当上了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小伙子20多岁年纪,出身很好。
“文革”初期,“中央文革”把浙江的两派头头召到北京开会,张永生代表“省联总”出席会议,当着江青的面侃侃而谈,给江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张永生就自然地进入了江青择婿的视野。
1968年,张永生在北京汇报情况时,被接到钓鱼台江青的客厅里,但是没有马上见到江青。
原来,经过江青的精心安排,在接见之前,先让李讷出来很自然地和张永生见了面,两人作了初次交谈。两个年轻人会面以后,江青再出来单独接见张永生,垂询再三,其中的特殊含义,不言自明。过了几个月,在上海的张春桥接到江青亲自打来的一个电话,要他把张永生召到上海当面详谈一次,把张永生的近况了解清楚,直接向她汇报。
张永生来到上海后,张春桥绝口不提把张永生请来的真实意图,只是声称中央很关心浙江的形势,所以委托他直接了解一下情况。提到浙江的形势,张永生的话就像打开了闸门的水一样,滔滔不绝。原来,由于他处处“唯我独革”,排斥他人,自行其是,与各方面的关系都很紧张。张春桥清楚地意识到:张永生恐怕连浙江的造反领袖都当不下去,还想当江青的女婿吗?张永生走了以后,张春桥连夜整理了和张永生的谈话材料,密报江青。此后一段时期,浙江的形势一直不很稳定,张永生的错误也暴露得越来越严重(“文革”以后张永生被捕,判处无期徒刑),江青也不再把择婿的目光投向张永生了。197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在江西省进贤县办起了“五·七”干校,年过三十的李讷,随着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一起下放到江西干校。女大当婚,毛泽东的意向很明确,他对李讷讲过,“要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李讷在井冈山下的干校劳动期间,有一个比她小几岁的男青年小徐,闯入了她的生活。小徐是工农家庭出身,本人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所属的内部招待所的服务员,政治上绝对可靠。小徐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长得眉清目秀,性格开朗,待人热情。李讷按照爸爸的嘱咐,打定主意在下面找一个自己合意的人,而今遇到了小徐,双方产生感情,坠入了爱河。
事情传到江青那里,江青表示坚决反对。但李讷也固执己见。后来李讷索性直接找毛泽东,要求批准她和小徐结婚。豁达大度的毛泽东尊重女儿的自由选择,江青也无法再推翻。于是,李讷和小徐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婚礼。一年以后,他们的儿子出生了。
当李讷和丈夫小徐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彼此的隔膜和矛盾逐渐加深,家庭开始出现不和。最后,双方办了离婚手续。1973年,经过组织上的安排,李讷担任了中共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书记。但李讷因为身体一直不好,无法到任坚持工作。1984年,经过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和他的妻子、李讷小时候的保育员韩桂馨介绍,李讷和王景清进行了交往,从彼此相知到相互慰藉,建立了新的家庭。
婚后生活
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王景清,是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的丈夫,与李讷共度了近30年的风雨岁月。
因为他的努力,一个曾经特殊的家庭复归为像多数中国老百姓一样的普通家庭。这对夫妇数十年来过着朴素节俭的生活,他们老来相伴,常互相搀扶着去挤公交,切磋书法也是人生中的一道不可少的娱乐。当泛黄的往事随风吹落,他们已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寻常百姓人家中的一个。
毛泽东和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暨《百名将军·名家书赞毛泽东》”全国巡展首展在海南省博物馆拉开序幕。86岁的王景清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李讷,静静地走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厅里,看着一幅幅图片和书法,回忆共和国走过的艰难风雨之路,眼含深情。
这么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王景清都愿意陪着李讷。他的存在,犹如给了容易跌倒的李讷生命中的另一双腿。
王景清穿着一身洗得几乎发了白的浅灰色老套装,看得出军人风骨;李讷身着深灰色棉布套装,黑色的老北京布鞋,朴素无华。在展馆,有一眼认出他们的参观群众不禁感叹地说,“这样的家庭却如此的朴素,让人看到展览中又一处可贵的风景。”
王景清是位和蔼的老人,在午后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时,是他主动上前问了第一句话,“小杜是哪里人呐?”温暖的语调似朋友般闲话家常。
王景清是毛泽东主席的女婿,毛泽东女儿李讷的丈夫。与李讷共度了近30年的风雨岁月,因为他的努力,一个曾经非常特殊的家庭复归为像多数中国老百姓一样的普通家庭。王景清李讷夫妇二人,数十年来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享受着“品甘苦而不觉苦”的精神状态。飘散着人间最朴实烟火的人生,照彻着浮躁社会下人们的心灵,他们的朴素值得尊敬。
李银桥为他们牵线
1940年,13岁的王景清走进了部队,从一个救护重伤员的小战士做起。在陕甘宁边区参加革命斗争,在甘泉县开展劳动大生产,在盐池县支援部队保卫产盐地,在西柏坡,在北京,他经历着开创共和国艰辛历程中的沉重岁月。
解放后,王景清在中央警卫师工作,是刘少奇同志的随身警卫,后调到云南省军区任怒江军分区参谋长。
“与老伴李讷的相识是因为1983年去北京与李银桥夫妇的重聚。”王景清回忆说,“当年中央警备团团长刘辉山同志去世,我在去北京八宝山吊唁的路上,遇到了曾在中央警备团一起工作过的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同志,李银桥便提起了从小看着长大的李讷。”
通过李银桥夫妇的介绍,王景清后来见到了李讷,日子和想象中的一样艰难。长期在革命战争中成长的经历,以及在毛泽东身边受到的艰苦朴素作风的熏陶,李讷安于这种清贫的生活,琐碎的事情难不倒她,但是门窗坏了这样又改又修的重活,李讷做不来。
王景清默默把修修补补的活儿揽了下来。在李银桥夫妇的撮合下,王景清与李讷不断加深着了解,走到了一起。婚礼在一年后举行,他们没有声张,只摆了一桌酒席,邀请了叶子龙、李银桥夫妇以及中央办公厅的几位领导同志参加,席间大家不断地向王景清和李讷祝贺,祝他们真诚相爱。
婚后,王景清与李讷相处和睦,正式办了离休手续后,关系也从云南转来了北京。王景清几乎承担起了家里的所有家务活,买菜买粮做饭,修门窗,拉煤块,还给李讷做了一个小板凳,冬天里也像普通人家一样买上几百斤大白菜,推着拉板车回来腌酸菜。每次去买菜,认识李讷的胡同口国营商店里卖肉的师傅会对王景清说,“你来了,李讷的日子过得也好多了,过去她只买1、2毛钱的肉,少得没法切。”王景清笑说,他买猪肉会一次买2斤分成几顿吃。“后来,为了减轻李讷的负担,我们省吃俭用为孩子请了一个保姆。”对待孩子上,两口子还是十分舍得的。
切磋书法搀扶相伴
李讷比王景清小13岁,身体不大好的李讷,却十分关心老伴的身体。王景清说,“70多岁时,我开始创作剧本,李讷就总提醒我,‘你岁数大了,可不要累病了,不要太伤神。’”革命战争时期右眼、左肩和颈椎都受过伤、身子骨也不算太好的王景清,听到老伴嘘寒问暖的话语,心中满是感动。
王景清写了《神府红军游击队》一书,到榆林市、神木县、府谷县等昔日陕北神府地区,走访老革命者、查阅了很多史实资料。在文史方面,王景清与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李讷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晚年生活里,他们还在一起练习书法,李讷跟王景清一样,都十分喜欢隶书和篆书,切磋书法便成了生活中的一道不可少的娱乐。每天清晨,他们携手外出散步,锻炼身体,但后来,李讷因为腿疾,经常跌倒,散步便也终止了。李讷从小瘦弱多病,加之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步入晚年后,精神状态欠佳,严重的失眠,四肢无力,肾脏等疾病也时常折磨着身体,王景清就陪着李讷四处看病。曾经,在前往解放军305医院途中的公交车站,总会看到一对老人互相搀扶着去乘公交,那就是王景清和李讷。王景清还买了一辆三轮车,蹬着三轮带着老伴上医院看病。
人生聚散依依,近30年的携手让王景清夫妇品尝人生百味,深晓生活冷暖。几十年来,王景清李讷夫妇早已习惯了平常人的日子,当泛黄的往事随风吹落,他们已是似水流年间最普通的百姓人家。
晚年生活
毛泽东去世后,李讷有过一段异常孤独、困难的时刻。那些年由于母亲江青在京北远郊秦城监狱服刑。她常常要花整天的时间,乘公共汽车去那里探监。与前夫分手后她一个人带儿子生活。1984年在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夫妇的帮助下,李讷和王景清再婚,过着老百姓平静自由的生活。他们都是自己去市场买菜,几年前才搬进较大一点的房子。他们家中没有值钱的家具陈设,就是书多,专门有一间库房,大多都是江青留下的书,很珍贵,有两万多本。客厅一排书橱上面放有父亲毛泽东母亲江青的照片,还有一张在延安爸妈抱着李讷的老照片。此照片是李讷最喜欢的照片。
李讷的独子王孝之,35岁。毛泽东曾用名“润之”。李讷的儿子就叫孝芝了。自尊自强的个性,不喜欢抛头露面。毛泽东去世后,李敏李讷没有继承毛泽东的一分钱的遗产,无论在毛泽东在世时还是在毛泽东去世后,两个女儿都没有享受到一点特权。在随后的改革开放时代,李敏和李讷自然也属于那种落后于时代的人,没有什么时尚的生活方式。她们只是谨小慎微地依靠着那份工资生活着。
在200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30周年纪念日里,许多毛泽东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友好人员簇拥着毛泽东后代的3个家庭一同参加了纪念活动。毛泽东快3岁的曾孙毛东东,献给太祖父一个小花篮。毛家人每人站立在毛泽东遗体前都说了话:“希望爸爸保佑全国人民国泰民安、繁荣富强,保佑我们3个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李讷在最后离开毛泽东纪念堂时,紧紧握住纪念堂工作人员的手,眼含热泪深情地说:“谢谢你们30年来照顾我爸爸。”然后双手合十后退一步深深鞠躬,连连说:“谢谢,谢谢。”然后不断擦着眼泪走出纪念堂。
2013年5月21日,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毛泽东和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暨《百名将军·名家书赞毛泽东》海南首展开幕仪式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李讷参加。
2013年10月31日,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而创新、创意设计的青铜鼎“毛公宝鼎”,在北京举行揭幕授赠仪式和座谈会,毛泽东女儿李讷和女婿王景清夫妇、侄女毛小青等出席见证并参加座谈,共同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