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建设新中国的愿景与中国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当年的毛泽东56岁,经过革命战争的艰难锤炼和卓越才能的显示,他的中国人民领袖地位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在领导新中国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满怀大志,心揣愿景,致力于将新中国带进世界先进行列。在党中央率领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毛泽东建设新中国的愿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和丰富的现实启示。
一、新中国初期毛泽东谋划国家建设的几个时间概念
新中国的建设起步维艰。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的衰败,民族战争和国内战争的摧残,以及国际社会反动势力的打压,使百废待兴的中国面临重重困难,处于贫穷落后的中华民族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能够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发生怎样的改变?毛泽东以循序渐进的谋划表达着新中国的建设愿景。
“历史是以若干年为单位来计算的”。[1]340毛泽东建设新中国的谋划,既有当下目标的任务设定,又有远大目标的愿景揭示。具有战略家气质的毛泽东,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统一,显示了其谋划新中国建设的卓越智慧。以下几个时间概念体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人民发愤图强的中国故事。
三年准备,十年建设。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用3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准备条件。1951年2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想法。同年3月30日,毛泽东审阅刘少奇全国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的报告上写道:“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思想,请你在会议中讲一下,使他们有所准备”。[2]206按照这个想法规定的时间,新中国在1952年底顺利实现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15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建设的历史起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共同纲领》没有提社会主义前途,党中央在发展战略上设计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一个过渡期。根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第一次谈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是在1952年9月24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他说:“10年以后会怎么样,15年以后又怎么样,要想一想”。[3]151毛泽东讲这个话的意思,说明他的头脑里对向社会主义转变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进度表。这个过渡期的时间概念虽然与原先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设计有所变化,主要的区别在于15年时间概念的理解,即究竟是15年后开始过渡,还是15年完成过渡。按照毛泽东的进度表,显然他的意思是从现在就开始过渡,15年后的中国将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的这个想法为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定了基调,而实际进程大大压缩了预定的时间,原先准备花15年的过渡任务经过3年就完成了,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0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1081的目标。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在报告里详细分析了中国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经济构成后认为:我国百分之九十的经济“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5]1430强调“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可以说真正站立起来。[5]1433“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1]223毛泽东有一个20年完成工业化时间概念,他计划在党执政后用3年时间作准备,“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1]207由此推及,毛泽东希望在1973年左右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任务。这个预期实现的目标因指导思想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实践而受挫,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任务没有实现。
50年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经济文化落后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国情,毛泽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1955年3月21日,他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1]390这里,毛泽东给出的时间不是很确定,用“比如说”来表述有模糊性,但它传递了用“半个世纪”致力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意思。按照毛泽东头脑里的进度表,从1949年到20世纪结束的50年里,中国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目标。
以上几个时间概念,是毛泽东筹划新中国建设的计划。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情况有些变化,有的任务提前完成,有的任务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遭遇挫折,但从新中国初期的建设看,基本上是有计划地按照时间进度在发展的。从一个阶段预期目标的实现到进入下一个阶段的预期目标,新中国的建设一步步向着计划的愿景发展。
二、毛泽东的“愿景意识”与百年“中国梦”
眼光深远是英明领袖的素质之一,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具有很强的“愿景意识”,有计划地领导人民一步步实现前进的目标,是他的思想和实践的显着特征。毛泽东曾说,计划的用处“是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使人们的眼光不被限制在眼前走出的一步。这种计划只是一个大方向,还要用每一个五年计划和每一年的年度计划去加以具体化”[1]452,“我们有一个一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可以把握,应该是心安的。”[1]494这样的计划观念促使毛泽东在领导国家建设中始终有着鲜明的愿景意识。
建国初期毛泽东就立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1]211。起初的愿景意识还显得比较笼统。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提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总任务,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350这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思绪集中在工业化和现代文化上。这是针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而形成的初步认识。
随着新中国建设的发展,毛泽东的愿景意识在内容上丰富和清晰起来。1956年1月25日,他在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6]2这里加入了“科学”的内容。当时,世界上正在掀起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党中央开始酝酿向科学进军的部署。因此,科学技术也就成为毛泽东认知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方面,他的愿景意识增添了着力改变“科学落后”的思想。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的谈话中第一次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说法,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7]116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对“四个现代化”有详细的阐述,并在1964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两步走的计划,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显然,“四个现代化”成为党中央的愿景目标。这个提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讲话中还经常使用。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认知已经不再局限于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的现代化上,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代表着党和人民憧憬的愿景。在毛泽东那里,“四个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强国的具体化,也是毛泽东“中国梦”的体现。
毛泽东的头脑里有一个百年中国梦。据相关资料记载,曾有两个外国人问询过毛泽东关于中国愿景的问题。一个是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他先后于1960年和1961年两次访问中国,毛泽东都与他见面会谈。另一个是延安时期的美国朋友斯诺,于1960年重访中国,毛泽东接见了他。蒙哥马利问毛泽东:“五十年以后中国的命运怎么样?那时中国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7]189斯诺问毛泽东:“主席认为中国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在每人每年平均收入方面达到美国现有的水平?”[7]215两个外国人都问到中国实现发展目标的预期时间问题,毛泽东在回答他们时都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中国一定能赶上和超过美国,但要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7]301毛泽东多次使用“一百年”的概念。他还曾说:将来所有的人都要读书,都要大学毕业,“要做到全国人民都从大学毕业要一百年。”[6]6
关于时间问题,毛泽东的中国梦在说法上前后有一些变化。原先,毛泽东预期的时间不是一百年而是五十年。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他领导党中央作出的部署经常以五十年作为愿景目标。经过实践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在遭遇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急躁冒进的挫折以后,毛泽东开始将实现愿景的时间调整为一百年。1959年2月22日,毛泽东审阅一篇新闻稿,原文写道:“1958年大跃进的成就证明,我国人民将在一个时期内把我国建成为一个经济上、文化上繁荣昌盛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将“一个时期内”,修改为“一个不是很短但也不是太长的时期内”。[8]55很明显,这个修改反映了毛泽东在遭遇挫折后的思想谨慎。1962年,他在七千人大会上发表讲话就讲得更直接更清楚了。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也许只要几十年,例如有些人所设想的五十年,就能做到。果然这样,谢天谢地,岂不甚好。但是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7]302从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变化,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梦有了更切实际的认识,其中,强调困难的思想反映了他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任务艰巨的告诫。
毛泽东百年中国梦里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苏联,一个是美国。前者是为中国建设增添信心,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希望。后者是为中国建设树立一个追赶目标,力求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使毛泽东决心以它为学习榜样,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繁荣富强的目标。“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经验,鼓舞着我国人民,它使得我国人民对于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1]431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着国际的先进水平。毛泽东从建国初期就下决心要发奋努力赶超美国,他的心里总是憋着一股气,说:“我们是一个新中国,虽然号称大国,但是力量还弱。在我们面前站着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美国。美国只要有机会,总是要整我们”。[1]3711954年12月11日,毛泽东会见缅甸总理吴奴时说:“像我们这一类国家受过很多气,亚洲、非洲国家都是多年来受帝国主义大国的气的。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主要的就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我们现在还在受气。总有一天,我们真正独立起来,把自己的国家搞好,就可以少受一点气。”[1]3801957年底毛泽东赴莫斯科参加俄国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发表讲话提出“赶超英国”的口号。五十年代后期,“赶英超美”目标广泛宣传并在中国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虽然这个理想化和简单化的追赶行动造成盲目冒进的失误,但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愿望则记载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一段经历。
毛泽东的百年中国梦,起算时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到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时间终点在2049年。毛泽东的百年中国梦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和预期目标相吻合。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新的道路探索中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进入21世纪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情阐述中国梦,是毛泽东百年中国梦的承续和延伸。在历史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梦的涵义更深刻、内容更丰富、语言更新颖,它振奋和激励着中国人民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愿景而不懈奋斗。
三、毛泽东“中国梦”思想遗产的现实启示
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标志着古代中国领先世界辉煌历史的终结,落伍时代和国家衰败使中国人民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潭。在奋起抗争的实践中,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这个梦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接续奋斗中代代传递接续。历史进程将这个伟大的中国梦分为两个时段,即近代与现代,由此也形成两个百年中国梦。从1840年至1949年的百余年里,期待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第一个中国梦,这个梦已经实现,它为实现第二个中国梦创造了前提条件。从1949年到2049年的一百年,期待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是第二个中国梦,这个梦正在实现过程中。毛泽东百年中国梦的思想给现代中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具有丰富的现实启示。
第一,强烈的使命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的前进动力。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党的使命和职责完全相一致。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奋斗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使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9]663他深切认识到,只有使中国繁荣富强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上真正站立起来。“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7]340毛泽东的中国梦始终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并且将党的使命转化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实践。这样的使命意识源自于中国社会的需要,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国梦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意识。
第二,显着的民族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古代中国两千多年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卓越的创造能力,显着的聪明智慧和勤劳敬业、艰苦奋斗的优良秉性造就的。近代中国的衰败,是制度落后和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中国人民凭借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经历各种失败曲折,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以一系列出色的成绩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卓越能力、聪明智慧和优良秉性。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充满着自信,他始终抱持强烈的信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只要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可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毛泽东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来自于依靠人民的力量。1954年在一次会议上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潜在力量将来发挥出来是惊人的。”[1]357这里所说的“潜在力量”,指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的梦,必须发挥人民群众整体的力量。而要使全体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首先就必须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一个民族缺乏足够的自信,有梦也圆不成。充分相信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卓越创造能力,是对毛泽东关于中国梦思想的继承,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
第三,坚定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鸦片战争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从遭受耻辱到顽强抗争,从站立起来到富强起来,从经济文化落后到国家崛起腾飞,从“东亚病夫”的弱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国家,一步步成功业绩的取得建立在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正确选择基础之上。近代中国许多先进人士和各种政治力量,曾经为中国社会向何处去寻找出路。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开明人士试图通过枝节的改革进行自救,农民阶级组织过规模巨大的起义战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虽然他们的努力不乏进步的意义,但都没有改变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耻辱命运。中华民族只是在中国共产党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并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路,命运才发生根本的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以及改革开放的发展,都离不开正确道路的引导、正确理论的武装和正确制度的保证。毛泽东的中国梦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毛泽东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1]429他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具有发展生产力更大的优越性,因此,一定要在五六十年里赶上美国,显示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如果不是这样,就要被开除“球籍”。[6]89可见,毛泽东以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作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这个思想与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完全相一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指南。
第四,鲜明的人民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揭示了科学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中国梦的人民性,毛泽东的百年中国梦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他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1]495这里,“共同的富”、“共同的强”,是中国梦价值取向的表达。中国人民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梦,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国家的强大必须建立在人民的富裕基础上。毛泽东的中国梦以共同富强作为价值取向,符合人民的要求,满足人民的期待,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突出了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观念,坚定不移地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贯彻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
1956年11月12日,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撰写文章指出:“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6]156毛泽东的这个预言可以说已经基本得到实现。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在以踏实的步伐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已经成为振奋炎黄子孙精神,砥砺中华民族意志,激发中国人民行动的术语。在毛泽东120周年诞辰之际,研究他的中国梦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作者:齐卫平
[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