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04)
6月18日—7月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指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形势是处在两个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武装起义。会议在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同时,特别指出当时党内最主要的危险倾向是脱离群众的盲动主义、军事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毛泽东未出席大会,被大会选为中央委员。这次大会的决议案直到一九二九年一月才传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月19日
中共湖南省委听取从井冈山返回的巡视员杜修经的报告之后,作出对湘赣边界特委及红四军军委的工作决议案,完全同意湘赣边界特委和四军军委以罗霄山脉中段为根据地的计划,同时提出须积极向湘南发展,并向萍乡推进,以与湘东联系〔1〕。
〔1〕对杜修经的报告及中共湖南省委据此所作决定,毛泽东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代表红四军军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曾指出:六月巡视员杜修经对省委的报告,如赤卫队加二百枪足以保卫边界割据,红军当时是保守主义等,观点完全错误。省委即依据此等报告决定行动,所以失败。
6月中旬
赣军调集第九师、第二十七师共五个团,以第九师师长杨池生为总指挥,以第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为前线总指挥,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进剿”。在国民党南京政府的严令下,湘军吴尚第八军一个师向攸县、茶陵逼进,威胁井冈山根据地的西侧。毛泽东和朱德、陈毅面对湘、赣两省敌军的“会剿”,认为湖南国民党军数量多而且战斗力较强,尚未进攻红军;江西国民党军兵力较小,经过红军数次打击,有畏惧心理。研究决定,对战斗力较强的湘敌取守势,对战斗力较弱的赣敌取攻势,在湘赣两省敌军“会剿”时,则以小部钳制湘敌,集中力量打击由永新地区来犯之赣敌;同时发动永新、宁冈一带民众积极配合红军主力作战。
6月20日
同朱德、陈毅在宁冈古城召开红四军连以上干部会议,讨论决定,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和第三十一团第一营担任主力,由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利用新、老七溪岭的有利地形,集中力量歼灭来犯之赣敌;袁文才、王佐带领第三十二团在宁冈、酃县边境活动,钳制湘敌第八军;广泛动员宁冈、永新群众支前参战,协助红军歼敌。次日,毛泽东率第三十一团第三营往永新西乡的龙田、潞江一带,发动群众骚扰赣敌,并牵制湘敌。
6月22日
在永新西乡写信给驻宁冈新城的中共红四军军委,通报赣敌由永新出动向宁冈猛进,并提出破敌的策略。红四军军委接信后,陈毅紧急召集有营以上干部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讨论并确定具体的作战方案。此时,进驻酃县、茶陵、攸县地区的湘敌第八军无行动迹象。这样湘、赣两省敌军的“会剿”又成了赣敌单方面的“进剿”。
6月23日
红四军主力在永新与宁冈边界的新、老七溪岭、龙源口一带,在赤卫队、暴动队配合下,经过激烈的战斗,歼灭赣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乘胜第三次占领永新县城,粉碎了赣敌第四次“进剿”。龙源口大捷后,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区域发展为包括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和酃县东南部,面积七千余平方公里,人口六十五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土地大部已分配,区乡政权普遍建立,组织了赤卫队和工农暴动队。
6月26日
在永新县城禾川中学主持召开红四军连以上干部、地方党和地方武装负责人会议,总结龙源口战斗的经验,研究红军短期分兵发动群众的问题。会后,红四军分兵开往安福、莲花、吉安等地,进行筹款,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兵政权,肃清封建残余,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和地方武装的发展,以扩大割据区域。毛泽东率领从红四军中抽调的大批同志和宁冈、遂川、茶陵、酃县等县的负责同志,集中到永新工作,“用大力经营永新”〔1〕。
〔1〕关于毛泽东“用大力经营永新”的主张,杨开明一九二九年二月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有所陈述,报告中说:“我刚刚由湖南省委派去边界工作,泽东同志对我说:‘我们看永新一县,要比一国还重要,所以现在集中人力在这一县内经营,想在最短的期间内建设一个党与民众的坚实基础,以应付敌人下次会剿’。”
同日
中共湖南省委写信给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对敌我力量作了不切实际的估量,决定红四军“立即向湘南发展”,留袁文才部队一个营守山;要求毛泽东“须随军出发”,派杨开明担任湘赣边特委书记;取消红四军军委,另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派杜修经“为省委巡视员,帮助前委工作”。
6月下旬
率红三十一团一营到永新县塘边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进行土地革命,深入群众作调查研究,就土地革命中的一些政策问题征求农民的意见,同先期在塘边工作的贺子珍等会合。毛泽东与贺子珍在塘边一起工作的日子里,结为革命伴侣。
6月30日
在永新县城主持召开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和永新县委联席会议,讨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工作,提出建立以永新为中心的巩固根据地的计划。湖南省委巡视员杜修经出席会议,宣读了湖南省委给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的指示信。来信强调指出:“你们必须很有计划地善于利用四军的军力,努力向外发展”,“以及四军须集中力量向湘南发展”,“实现中央所指示的割据赣边及湘粤大道计划”;“先解决永新之敌军,然后再杀出一条血路,向湘南资兴、耒阳、永兴、郴州发展”;要“毫不犹疑地立即执行”省委指示。与会者就湖南省委来信进行讨论。毛泽东分析了湘赣两省形势,坚持对赣敌取攻势、对湘敌取守势的策略,说明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指出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远距离分兵去湘南是危险的。大多数与会者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会议决定,红四军当前不宜去湘南,继续在湘赣边界做群众工作,建设巩固的根据地;请求湖南省委根据目前井冈山斗争的实际作出新的决定。
6月底
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商定于七月七日同时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会剿”。
7月4日
综合永新联席会议的意见和决定,以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名义给湖南省委写报告(经杜修经、朱德、陈毅等传阅),申述红四军当前不宜去湘南的具体理由:(一)近一月来多方洗刷“冒险的遗毒”,“懂得中央及省委上次主张建立宁冈大本营的政策是对的。如现在又马上改变,使四军重新走入转徙游动的道路,四军之改造必更困难”。(二)“湘省敌人非常强硬,实厚力强,不似赣敌易攻”,“故为避免硬战计,此时不宜向湘省冲击,反转更深入了敌人的重围,恐招全军覆灭之祸”。(三)“宁冈能成为军事大本营者,即在山势既大且险,路通两省,胜固可以守,败亦可以跑,且敌人绝对无法把我围着,若加上各县党与群众的基础,实在可以与敌人作长期的斗争,若此刻轻易脱离宁冈,‘虎落平阳被犬欺’,四军非常危险。”(四)“此种主张绝非保守观念,过去全国暴动,各地曾蓬勃一时,一旦敌人反攻,则如水洗河,一败涂地。此皆不求基础巩固,只求声势浩大之故。我们此刻力矫此病,一面为军事建立一大本营,一面为湘、赣两省暴动前途建立一巩固基础,现我们全力在永新、宁冈工作,日有进步,并向莲花、安福及吉安西南端推进,深入土地革命,创造地方武装”。(五)从经济上说,“湘南各县焚杀之余,经济破产,土豪打尽”,“此刻到湘南去解决经济困难,乃是绝对的不能”。(六)“伤兵增至五百,欲冲往湘南去,则军心瓦解”。报告最后说:“根据以上六种实际理由,在新军阀战争未爆发以前,尚不能离开宁(冈)、永(新)、莲(花)往湘南”,“请省委重新讨论,根据目前情形,予以新的决定”。湖南省委八月中旬向中央报告说:毛泽东等来信,反对向湘南移动,是保守观念,要守在永新、宁冈一带。
同日
湘军第八军乘红四军分兵在莲花、安福、吉安边界发动群众之机,以第一、第二两个师提前出动,从茶陵、酃县侵入宁冈,集结于砻市。九日,该敌移至新城。毛泽东、朱德、陈毅在永新接到宁冈告急书后,当即召开特委、军委联席会议,决定在赣军尚未发起进攻时,集中红军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第三十一团于龙源口东南绥远山一带,侧击由宁冈进犯永新之湘军。
7月11日
同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到达侧击预定地区,但湘军已先期通过这个地区,侧击计未能实现。同朱德、陈毅立即改变部署,决定由毛泽东率第三十一团对付即将进入永新的赣军;由朱德、陈毅率军部和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杜修经一同前往)直取湖南的酃县,威逼茶陵,迫使湘军回援其后方,达到目的后立即回师永新,同第三十一团一起对付赣军,以彻底粉碎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次“会剿”。
7月13日
红四军第二十八、二十九团攻克酃县县城。湘军第八军两个师被迫于十四日退出“会剿”,返回茶陵。朱德、陈毅见预期目的已经达到,决定主动撤出酃县,按预定计划返回永新和第三十一团共同对赣军作战。
7月中旬
朱德、陈毅率红军大队离开酃县城返回宁冈。但随军行动的中共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坚持省委要红四军去湘南的决定。当部队拉回到沔渡时,第二十九团官兵闹着要回湘南家乡,该团党代表龚楚怂恿支持,军部未能有力地加以制止,又担心第二十九团孤军奋斗为敌所算,乃决定二十八团同去湘南。陈毅写信给毛泽东,报告第二十九团官兵要回湘南的情况,说闹得没有办法,“润之若在,必能阻止部队南行,无论胜败,都会回来的”。毛泽东在永新立即给杜修经和朱德、陈毅回信,派茶陵县委书记江华送去。此信要求军部及第二十八、二十九两团按永新联席会议决议行事,断然停止去湘南的行动,以避免不应有的损失,并重申不能开赴湘南的理由。朱德、陈毅等收到信后,决定次日停止行动,召开连以上干部会就毛泽东来信进行讨论。主持会议的杜修经提出,以二十八、二十九两团到湘南去,三十一、三十二两团到边界,这样一面可以分散敌人围剿的目标,一面湘南工作也可进行。于是军委召集扩大会议,决定照省委指示将军委改为前委,因毛泽东在永新,由陈毅任代书记,毛泽东以军党代表名义指挥边界的第三十一、三十二团,前委指挥第二十八、二十九团往湘南。由于杜修经乘力持异议的毛泽东、宛希先等远在永新之际,不察当时的环境,不顾特委、军委、永新县委联席会议的决定,只知形式地执行湖南省委向湘南去的命令,附和第二十九团欲回家乡的情绪,因而导致红军大队脱离根据地,向湘南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