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毛泽东决策: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74年8月1日,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46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第一艘自己设计制造的鱼雷攻击型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服役的日子。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增加了一件极具战略威慑力的“杀手锏”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们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凝望着这海上的巨鲸—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它凝聚着毛泽东和党中央多少领导同志的心血;它包含了全国多少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的汗水!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中国人民为有了自己的核潜艇保卫着祖国的海疆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当时世界上许多人士为正处在被封闭和动乱中的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而大为震惊和不解。他们知道,中苏关系自50年代末就开始恶化,中美之间那时还未建立外交关系,无论苏联或美国都不可能援助中国制造核潜艇。他们不敢相信,中国领导人敢于作出如此惊人的决策,他们不敢相信,中国人能靠自己的力量造出如此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型的核潜艇。但事实已经证明,中国人民就是在缺乏外国技术资料,没有用一件外国材料和设备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力更生设计制造出优于世界同类第一代水平的核潜艇。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可攀登的智慧和力量,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一、“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58年6月底,毛泽东圈阅批准了中国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报告。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研项目在中国大地秘密展开
潜艇的远航能力是衡量潜艇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潜艇体积的限制和对燃料的消耗,使潜艇的优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核潜艇以核动力推动,由于核燃料能量非常集中,用量极少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能量,一公斤铀完全分裂可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800吨优质煤或相当于2100吨燃油充分燃烧后得到的能量。因此,核潜艇只需携带很少的核燃料就可完成漫长的远洋航行;另一方面,它长期潜伏的能力和神出鬼没的机动作战能力也会令水面舰艇大伤脑筋。现代核潜艇具有陆基战略武器无法比拟的“第二核打击力量”的优点。因此一些军事专家指出,“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制成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军军事技术上空前的大变革。”
在世界上,美、苏等大国都加紧进行核潜艇的研制工作。1954年1月21日,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下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以核燃料作为动力的潜艇。随后,苏联、法国、英国也相继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国的中国怎么办,中国何时能够拥有自己的核潜艇?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领导人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早在1953年2月,毛泽东在乘军舰沿长江考察时,应海军将士们的请求,挥毫为5艘舰艇写下了内容相同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这题词写得笔走龙蛇,苍劲挺拔,显示了毛泽东振兴海军,加强海防的强烈愿望和急迫切心情。这也是毛泽东对近代中国的历史,经过沉痛思索后,在激愤中有感而发,写下的题词。题词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愿望和意志,成为照亮新中国海军建设航程的灯塔。
毛泽东这次视察乘坐的“长江”号和“洛阳”号军舰,一艘是江南造船厂制造的,不足400吨;另一艘是日本制造的,不足1000吨,而且仍以煤和柴油作动力。军舰航行在浩瀚的长江里,显得太渺小了。毛泽东站在甲板上,强劲的江风,撩起了他的大衣前襟,他在静静地思索:我们的海军是多么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精通历史的毛泽东对舰上的官兵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惨痛历史:近代的中国有海无防,帝国主义从海上破门而入,侵略我们国家。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80多次入侵,每次都从海上来。他们从旅顺、辽东湾,从塘沽、渤海湾,从烟台、青岛胶州湾,从海口,从雷州半岛,从钦州湾,由北到南的所有海口闯进中国来。一部中国近代史,几乎就是列强海上入侵史。毛泽东列举了帝国主义从海上侵略我国的罪行,又怒斥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晚清封建统治阶级,重陆轻海,畏敌如虎。先是禁海,等帝国主义打进来了,就投降。“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炮口威逼下,被迫签订了几百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毛泽东越说越气愤,为了使自己平静一下,他沉思了片刻说:所有这一切惨痛的历史教训,都告诉我们,今后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也会从海上来。现在,太平洋还不太平。毛泽东看着朝气蓬勃的青年水兵们,精神振奋,满怀期望地号召,“中国人民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在三天三夜的航行中,毛泽东在不断地思索。他时刻把海军的建设放在心上,特别强调抓科学研究和尖端技术。他说,现在不搞,将来就来不及,赶不上了。
1955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钻研的……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页)1956年1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的号召。这一年的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又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毛泽东这些富有远见的思想,成为我国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指针。
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决策,国务院成立了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数百名科学技术专家,经过反复研究,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和“以任务带学科”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确定了57项重要科学技术研究任务,“原于能作为军用动力堆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项。与此同时,海军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指示精神,制订了海军科学技术和装备建设发展规划。为了贯彻毛泽东关于“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的指示和国家关于“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发展方针,经与一、二机部和科学院有关部门研究,海军提出了发展导弹核潜艇的规划。
1958年6月,随着我国第一座实验型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一直萦绕在主管国防科技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心头的一个想法终于成熟了:中国要研制自己的导弹核潜艇!
此时距“鹦鹉螺”号下水已经4年,4年之中,世界核潜艇发展非常迅速,美国宣布从1955年起每年平均建造7艘核潜艇,到1971年建成一支拥有110艘的核潜艇部队。我们不仅面临着来自陆地上的核威胁,而且面临着来自海洋的核威胁。
为了迅速启动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聂荣臻邀集海军苏振华政委、罗舜初副司令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一机部副部长张连奎,二机部副部长刘杰,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副院长王诤等领导同志和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就研制导弹核潜艇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与会者对研制我国的导弹核潜艇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并就研制的原则、进度、任务分工、组织领导、总装厂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
6月27日,聂荣臻元帅亲自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核潜艇的报告》,报“德怀同志,总理并报主席、中央”。报告指出:“我国的原子反应堆已开始运转,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原子动力利用于国防的问题。关于和平利用方面,科委曾开过几次会进行研究,已有布置。在国防利用方面,我认为也应早作安排。为此,曾邀集有关同志,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的力量,考虑国防的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拟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拟以罗舜初、刘杰、张连奎、王诤等四同志组成一个小组,并指定罗舜初同志为组长,张连奎同志任副组长,筹划和组织领导这一工作。”
这个报告一送上去,当即就得到了批准。6月28日,报告送审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对报告作了如下批示:“请小平同志审阅后提请中政常委批准,退聂办。”6月29日,邓小平总书记仔细审阅报告后批示道:“拟同意。并请主席、彭总阅后退聂。”邓小平还在加快研制进程的有关表述旁加注“好事”。国防部长彭德怀和毛泽东主席也很快圈阅了这个报告。就这样,一项事关海军建设大局,也关系到国防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要尖端技术工程就决定了。随即,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专门领导这项工作的班子,由罗舜初任组长,刘杰、张连奎、王诤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筹划和组织核潜艇的研制工作。
毛泽东作出研制导弹核潜艇的决策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和核潜艇研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二机部于当年9月组建了反应堆研究室,负责核动力研究。海军和一机部共同组建了核潜艇总体研究室,负责总体设计、研究和任务的安排落实。
从此,研制导弹核潜艇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在中国大地上秘密拉开了序幕。
二、赫鲁晓夫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我们有了,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织联合舰队。对此,毛泽东愤然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为加速实施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中央军委于1959年11月决定:核动力由二机部负责,艇体和设备由一机部负责,海军负责抓总。据此,海军修造部组建了核潜艇总体组,对艇总体设计进行了探讨研究。
中国人自己研制导弹核潜艇,在很多人看来,真可谓是“天方夜谭”。因为在这之前,中国的常规潜艇还处于襁褓之中。
1953年夏,中国海军才装备第一艘常规潜艇。这是一艘c型潜艇,服役年限已过60年,浑身伤痕累累、锈迹斑斑,而且“缺胳膊少腿”,并失去了自身动力,根本无法航行。就是这艘常规潜艇,还是1949年毛泽东出访前苏联时,通过和苏联会谈,由前苏联政府赠送的。尽管如此,人民海军总算有了走向海洋的第一代现代兵器。1954年6月19日,我国又从前苏联购买了两艘旧式潜艇,分别命名为“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同年7月又购买了另外两艘潜艇。之后,我船舶工业就开始了常规潜艇的仿型设计、建造工作。直到1969年5月,我国海军才正式用上了全部由国产材料、设备建造的常规潜艇。
在连常规潜艇都不能自主研制的情况下,上马研制导弹核潜艇,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当时,核潜艇的研制是和其他核武器的研制同时进行的,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懂核技术的人才。除了少数几个科学家懂得核科学之外,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对核的了解还很肤浅。而美国和前苏联虽然已经制造出了核潜艇,但其技术属于高度核心机密,中国根本不可能得到。我国核潜艇在研究之初,研究人员手中只有两张外国杂志上发表的有些模糊的核潜艇外形照片,至于核潜艇的内部结构和核动力装置,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研究人员不仅缺乏起码的关于核潜艇的资料,而且当时的研究条件极为落后,没有高性能计算机,也没有先进的测量仪表。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当时我们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偶然发现有人从境外带回一个玩具潜艇,我们也反复揣摩、研究,想从中得到某种启发。”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研究条件下,核潜艇总体组靠集体的聪明才智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于第二年就拿出了核潜艇总体方案的构思。
中国核潜艇研制计划刚刚提出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间,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聂帅当初提出计划时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8年10月,中国海军政委苏振华率代表团访苏,达成了从苏联引进部分海军装备的协议,并于1959年2月4日正式签订。这就是著名的《二四协定》。根据协定,苏联方面向我方提供了常规潜艇的技术资料和设备,派遣专家帮助中国制造,让中国代表团成员参观了列宁号原子破冰船和几种舰艇等。尽管苏方对校潜艇的技术资料十分保密,不肯吐露实质性的内容,但还是回答了一些关于核反应堆方面的枝节问题。
赫鲁晓夫之所以对中国还比较友好,是因为当时苏联领导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比较激烈,赫鲁晓夫为稳定自己的地位,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然而,随着赫鲁晓夫自感地位已经稳固后,他那唯我独尊居高临下强加于人的面目就逐渐表露出来。正是他这种老子天下第一,要加强对“兄弟党和兄弟国家的控制”的立场,导致了中苏之间关系的破裂。
赫鲁晓夫任职期间,曾两次来华访问。关于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会谈,赫鲁晓夫在《最后的遗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们刚刚开始建造柴油机潜艇和核动力潜艇时,我们的海军部门便建议政府要求中国政府能同意在中国建立一座长波无线电台,以便我们能与在太平洋航行的我国潜艇部队保持通讯联络。”为此,赫鲁晓夫指使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进一步向中国提出建立联合舰队的要求。
关于当时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建立联合潜艇部队的内幕,在美国某大学国防安全与军备控制中心供职研究核潜艇的美国教授约翰·威尔逊·刘易斯是这样讲述的:
“早在1958年4月18日,苏联国防部长拉季翁·扬·马利诺夫斯基已写信给彭德怀,倡议在1958至1962年间中苏联合建造一个长波无线电传输中心和一座远距离无线电接收装置。苏联将为这两座装置提供70%的资金。北京把马利诺夫斯基的建议看作是一种‘控制我国情报和保密通讯’的企图而予以驳回。
“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独立自主权的问题。在他们的自力更生定义中,这属于控制企图。因此,彭德怀于1958年6月12日通知苏联国防部长,表示中国同意利用苏联的技术援助,但由中国人自己花钱建造这两座装置。7月11日,莫斯科突如其来地抛出了一份协议草稿,主张两国联合经管这两座通讯台站,而由苏联支付全部费用。北京方面对这份草稿作了大量修改,中国人表示要建立并拥有这两座无线电通讯台站,并仅就他们不能制造的设备和材料向苏联发出订单。
“随着紧张关系的升级及两国对草稿的针锋相对的做法……苏联选择这个时机向中国提出一项补充建议,要求建立一支联合潜艇部队,从而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周恩来6月28日的信要求为中国海军提供更多的技术援助,使莫斯科以为中国人准备与他们打交道,并且只能提出一种折中方案。7月份,苏联大使尤金拜访了政治局委员刘少奇,谈论了关于中国要求援建核潜艇工程的问题,尤金趁机兜售克里姆林宫关于建立一支中—苏潜艇部队的反建议。
“7月21日,正值双方误解达到顶点的时候,尤金拜会了毛泽东。尤金以赫鲁晓夫的名义询问中苏两国建立联合潜艇部队的可能性。毛泽东问道:‘首先,我们应明确指导原则。你们的意思是我们应该靠你们的帮助来建立这样一支潜艇部队,否则你们就不给我们援助?’彭德怀出席了这次会见。当议题转入无线电通讯台站时,彭德怀重申中国反对建立这个长波台,他说:‘所有权应属于我们,否则这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毛泽东又进行了补充,明确地指出肯定‘不赞成组织一个军事联盟’。
“翌日,尤金和毛泽东再次会谈。这位中国领导人反复重申反对建立长波无线电台,并声称:‘建立联合潜艇部队是一个涉及中国自主权的政治问题’。毛泽东看着尤金,愤怒地大声说:‘在政治立场上,我们丝毫不会让步……你可以说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如果你这么说,那我就不得不说你们已把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扩展到中国海疆了。’这次会谈之后,尤金电告赫鲁晓夫说:当苏联的建议被提出时,毛泽东喊道:你竟敢提出这样的建议?!这个建议是对我们国家尊严和主权的侮辱!”
就此事,赫鲁晓夫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很显然,毛泽东完全没有尊重尤金……当他和毛泽东在哲学方面发生意见冲突时,作为一个大使,尤金软弱并且是一个很糟糕的外交官……他使我们感到不满意。”
很显然,赫鲁晓夫以为此事没有办成,是因为尤金无能,他决定亲自出马。
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赫鲁晓夫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会谈中,赫鲁晓夫出人意料地要求中国政府同意苏方提出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与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台的建议”。赫的这一意图控制中国的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借口当时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日内瓦谈判关于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议,提出中断对中国的若干重要援助项目,以施加压力。
9月30日,赫鲁晓夫率苏联党政代表团再次来华访问,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赫鲁晓夫这次是在第一次访美后来到中国的,他在戴维营刚刚与美国总统举行了会谈,并参观了美国的核潜艇。赫鲁晓夫在参观中对美国的记者吹嘘说:“我们苏联的核潜艇,比你们美国的核潜艇数量又多,速度又快……”
当然,赫鲁晓夫这次到中国来,决不单单是参加新中国的十周年庆典活动,他是抱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继续要求中国同意苏方在中国建立联合舰队与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台的问题。果然,在苏联代表团到达当天的会谈中,赫鲁晓夫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会谈的场面是这样的:
赫:毛泽东同志,我们关于建立这个联合舰队的建议,不知道你们做了进一步考虑没有?
毛:不行。这个建议,我们早就答复过你们了。
赫:那,关于在你们这里设立长波电台的事呢?
毛:不行。我不想谈论这件事。
赫:毛泽东同志,我们将给你们建电台的钱,对我们来说,电台属于谁无所谓的,只要我们能用它同我们的潜艇保持联络,我们甚至愿意把电台送给你们—我们只希望尽快建台。
毛:我再重复一遍,我不想谈论这件事。
赫:我们的舰队在太平洋游弋,我们的主要基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们最好能达成一项协议,使我们的潜艇能在你们的国家里有一个基地,以保障加油、修理和舰员上彼岸休假……
毛:我最后再说一遍,不行!赫鲁晓夫同志!
赫: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之间在相互合作、供应方面不存在任何困难—而我们竟连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不能取得一致意见。
双方沉默了片刻后,性情较为急躁的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上面的话。不过这一切都打动不了毛泽东,他挥了挥他那巨大的手,说出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我们不想让你们到这儿来,过去英国和其他外国人占领我国多年,我们再也不会让任何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使用我国的领土。
会谈中,中方提出希望苏方不要中断1957年10月15日由聂荣臻、陈赓、宋任穷代表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的苏联在火箭和航空等技术方面援助中国协定中所规定的项目,并再次提出核潜艇技术问题。
赫鲁晓夫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苏联有了核潜艇,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建联合舰队。
就这次会谈的情况,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在我访问中国期间,毛泽东曾经向我提出要帮助他们制造核动力潜艇,我对他这种异想天开只是一笑置之。
“我诚恳地告诉他,核动力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苏维埃国家的海军拥有这种战略武器,同样可以保卫你们的国土。
“还没有等我说完,毛泽东就激怒起来。
“接着我告诉他,希望在他的港口设立长波电台,中苏组成联合舰队以便于核动力潜艇在沿海进行活动。
“毛泽东更加愤怒,他突然站了起来,挥舞着他那巨大的手掌说:‘你们不支援我们,我们自己搞。
“这样,谈判不欢而散。”
10月1日这天,赫鲁晓夫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同中国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他指着正在天安门前通过的民兵方队说:“这,将是核导弹下的一堆肉。”接着他阴沉着脸告诉毛泽东,苏联准备撤走所有援华专家。
话说到这个份上,由苏联援建核潜艇之事不用再提。毛泽东愤然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勇当先,拼命搞出中国核潜艇的源源不竭的动力。
赫鲁晓夫离开中国后,中苏关系开始全面紧张。到1962年,苏联从我国撤走了全部原子能专家。全面依靠前苏联技术的原子弹研制工作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而此时,中国大地上又发生了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以及政策上的失误,从而使整个经济建设处于最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号召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坚决走自力更生道路的同时,经过冷静的思考,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建设八字方针。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聂荣臻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国防尖端技术问题,根据当时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状况,确定国防科研工作“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把研制原子弹、氢弹放在第一位,其他项目都要重新进行调整以缩短战线。
根据这一方针,海军与有关工业部门一起分析了海军装备建设面临的矛盾和形势,大家认为,在当时科研力量不足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海军要集中力量仿制改进几种型号的常规舰艇,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本着少花钱、少用人的原则,集中力量进行几项技术复杂、周期长的关键项目研究,其他项目暂时停止。当海军和二机部将这一意见上报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审批了这个报告,决定先集中力量搞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潜艇项目先暂时下马。并明确指出:科学研究是长期任务,应该保留一部分少而精的骨干力量,集中研究解决核潜艇的一些关键项目,以便发展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为下一步恢复研制做准备。
面对这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大家默然无语。陈毅元帅还是舍不得下马,提出:“我不赞成这方面的缩减,而赞成继续进行钻研,不管要八年,十年或十二年,都应加紧进行。”
然而,无论人们的主观愿望多么美好,以当时的国力确实无力同时支撑原子弹和核潜艇这两个大摊子,核潜艇工程最终还是下马了。
核潜艇工程下马之后何去何从?海军领导和舰艇研究院党委根据中央的指示做了多次研究,舰艇研究院院长刘华清和政治委员戴润生还向聂荣臻元帅做了汇报。中心意见是:我国的原子事业应由两大块组成,一是原子武器,一是原子动力,从长远考虑,核工业动力潜艇研制工作不宜全部下马,否则,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技术队伍也将散失,以后再重新上马,困难更多。一句话,核潜艇工程的种子要保住,只要种子还在,就不愁没有开花结果的时候!
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这份报告,与这份报告同时上报的还有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份报告,二机部也不希望核潜艇工程彻底下马。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开会进行了慎重研究。
1963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在国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保留一个由50多人组成的核动力研究室,继续从事核动力装置和艇总体等关键项目的研究,为国民经济恢复之后完成设计试制核潜艇作技术上的准备。
50的多人队伍,承担庞大的核潜艇工程,显然力不从心。但是以总工程师彭士禄为首的核动力研究室已经很满足了,他们坚信核潜艇工程还会有重新上马的一天。他们边学边干,为核潜艇工程作理论上的准备。在渤海湾望海寺旧址上,有几排平房,彻夜灯光通明。这里住着留下来继续研制核潜艇的科技人员。天,是那样的寒冷,没有煤火取暖,房里冷得像冰窖。粮,少得可怜,不能维持一个人的正常需要,经常饿得肚子咕咕乱叫。“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去战胜任何困难,他们每天忍饥挨冻通宵达旦地埋头工作。为了培养科研力量,彭总工程师和蒋滨森等几个了解核动力的专家给全研究室开了5门课:反应堆物理、工程热力学、自动控制、结构以及动力装置。
这50多人就是核潜艇工程的种子!他们惟一的愿望是尽快渡过这段暂时的困难时期,努力创造条件,积蓄力量,争取早日使这一尖端项目重新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