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1948年毛泽东与张文秋在西柏坡敲定儿女婚事
近日,人民网党史频道连载了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父亲毛泽东》(毛岸青邵华合著、毛新宇刘滨整理)。书中记述1948年毛泽东与张文秋谈家常,介绍毛岸英的情况,征询定亲的意见,摘编如下。>>进入本书连载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父亲和他的战友告别了曾经生活和战斗过十三年的陕北,东渡黄河,秘驻西柏坡,在更宽阔的舞台上,指挥夺取全国胜利的伟大战役。
父亲要来西柏坡的消息传到了西柏坡,中央领导机关的同志们高兴极了。他们为父亲安排了新住处,就是现在朱伯伯在西柏坡的旧居。那是一处用青石砌成的三间相通的窑洞,室内被同志们粉刷一新,周围的环境也很优美。这是朱伯伯等人为了给父亲创造一个好的工作和休息的环境而特意安排的。
但是父亲没有住,把这三间窑洞让给了德高望重已上年纪的朱伯伯,而自己就选择了这两间被鬼子烧掉屋顶刚修复起来的旧房住下来。
父亲就在这里拆阅前线拍来的电报,写复电,发指示。仅辽沈战役,父亲就写了七十七封电报。在这里,父亲还先后写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光辉著作。父亲写了很多很多,何止《毛泽东选集》里的二十篇。
西柏坡,也是松林姐姐与岸英哥哥感情得以升华的地方。父亲知道岸英哥哥喜欢松林姐姐,对这门亲事很满意。
一九四八年九月,母亲张文秋来到西柏坡,在这间屋子里与父亲见了面。父亲和母亲谈家常,介绍岸英哥的情况,征询定亲的意见,母亲一口答应下来。于是,岸英哥和松林姐订婚了。
父亲又披起那件整整穿了四个冬天的棉袄,那件棉袄灰色变成了白色,胳膊肘上露出了棉花……想到这里,我热泪盈眶。父亲是统帅,是主席,生活上却和平民有什么区别呢?
父亲在窑洞里住了十三年,习惯了它的冬暖夏凉。而这两间小坯房则不然,房间不多,屋子狭小,火辣辣的太阳毫不吝啬地把热量推进小屋,小屋就成了“蒸笼”、“烤箱”。
夜里熬通宵,白日里再“打通昼”,昼夜连着转起来,人就吃不消。精力旺盛的父亲有些疲倦了。警卫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块凉爽的地方。但父亲还是很少去,不管多么热,他一直在这间小屋里坚持,实在睡不着就坐在那把藤椅上,摇起芭蕉扇,继续工作。
西柏坡,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在这个小山村里,父亲和他的战友,收获他们用生命与血汗播下的革命种子、用真理与智慧辛勤耕耘、结出全国人民大解放的累累硕果。蒋家王朝二十二年金陵春梦在谈笑中变成一枕黄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