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毛澤東親自改村名衰坑變發坑

毛澤東親自改村名,把發坑村寫進《才溪鄉調查》
  在發坑村,有一件事村民永遠也忘不了,那就是毛主席親自為該村改名。
  林老回憶說,發坑很早以前叫做銀坑,是個富饒的地方。到了清代,豪紳和官府勾結殘酷壓榨群眾,老百姓的生活日益貧困,很多人無法生存或流浪當乞丐,或出家當和尚。其中有首歌謠這么描述村子:“……穿件衣裳補千重,三餐吃的米糠飯,夜晚無被鉆稈窿。”
  外村人認為銀坑村這樣貧窮悲慘是因為村運衰落,因此改名叫“衰坑”村。
  1929年7月22日,才溪舉行武裝暴動,發坑人積極參加,支援前線。
  1933年11月下旬,毛澤東在才溪進行社會調查時得知了衰坑的情況說:“有這么多人參加紅軍,各項工作又搞得這么好,怎么會衰呢?有共產黨的領導,以后會興旺發達起來的。”毛澤東表示,衰坑這個名字不好,應該改為“發坑”。
  1934年1月,《才溪鄉調查》發表,毛澤東把衰坑的新村名——“發坑”正式寫進了著作里。
  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的蘇區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發坑村光榮地被評為“模范村”。會議期間,毛澤東高興地走到發坑村代表跟前,笑呵呵地握著代表的手說:“你們生產和支前,都取得那么大的成績,發坑村發得快,發得好。”
改村名帶來思想解放→發坑人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毛澤東改村名,解除了舊世俗套在發坑村村民身上的思想枷鎖。
  “改革開放后,我們才溪最先從事建筑業的人是我的侄兒林瑞萬,后來就帶動了一批人。”林老表示。
  搞建筑是才溪人的拿手絕活。林瑞萬1989年就到深圳,先是幫人修補鐵桶、臉盆等,后來幫人打井起家,現在成立了公司。就這樣,一個帶一個,一幫帶一幫,形成了如今紅紅火火的局面。
  林攀球,是下才村的村主任。他告訴記者,現在村里80%的青壯年都出門搞建筑了。“和十年前相比,他們的建筑市場已不僅僅局限于深圳、東莞、珠海等地,現在由南往北轉向上海、廈門乃至全國各地了。經營范圍也由最初的以打井、建水池為主,轉變為今天從事鋼結構工程、污水處理、房地產開發等。”
  當年三千兒郎當紅軍,為的就是挖窮根;如今三千兒郎闖特區,目的是發家致富。據介紹,下才村現有726戶,3400多人,擁有上億元資產的就有四五戶,千萬元以上富翁起碼有50戶,百萬元以上富翁更是超過100戶。
  “發坑的中小老板多,他們靠勇氣和技術走出山門,在大城市站穩腳跟,又回來回報鄉親,現在村里的公益項目許多都是他們捐建的。我相信,往后的日子一定越來越好!”林攀球說。(記者 陳洪亮 郭亮/文 林風/圖 通訊員 王瑞溪)
  本文原載于《東南快報》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